“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10月16日,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其所在周为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更应深刻领悟厉行节约对于守护粮食安全的重大现实意义。
节约粮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节约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健全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每个环节都要有具体抓手,越是损失浪费严重的环节越要抓得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节粮减损工作,各地区各部门也积极加大厉行节约的工作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全链条节粮减损依然任重道远。
《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提出,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切实降低粮食和食品损耗浪费。反食品浪费贯穿种植、生产、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涉及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团体、消费者等众多主体,有效节粮减损离不开各方的一致行动。在粮食生产环节,当大力推进科技节粮。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的提升,以及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机收损失率的降低,都彰显了科技在节粮减损方面的巨大潜力。在粮食储运环节,当大力推进科学管粮食。全国已建成5500多个专业化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烘干、清理等服务,基本消除了粮库储粮损失,粮食储藏周期内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以内。而在加工和消费环节,高效用粮和杜绝浪费同样不可或缺,尽管“光盘行动”已经深入人心,但在一些餐厅、食堂等地的浪费现象仍时有发生。还需持续强化青少年教育和勤俭节约家风建设,督促商家加强按需适量点餐提醒,推广小份餐品,让节约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此外,还需强化制度约束,进一步健全粮食安全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等一系列节约粮食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举措,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将节约粮食、反食品浪费、保障粮食安全等纳入法治化轨道,以法律制度刚性约束、监管以及严厉惩处,有效制止粮食浪费行为,用法治力量健全粮食安全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各地区各部门还需进一步完善实施细则,把节约粮食的要求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范等,确保法律法规落实落细落到位。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虽然已实现“二十连丰”,但粮食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节粮减损仍然必不可少。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危机意识,树立节约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从生产、储运、加工到消费的全链条各环节发力,通过人人起而行之厉行节约,守护好我们的粮食安全,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黄开团
编辑:曾斌初
本文为新化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