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加快智慧停车建设
助力打造现代化人民城市
——关于新化县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思考
□吴斌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城市发展与民众幸福息息相关。7月14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置于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首位,同时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城市工作的根本遵循”。根据新化县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县小型汽车保有量共计11.78万辆,正按照6000-9000辆/年的速度逐年递增。但全县停车泊位数量18016个,机动车保有量与现有停车泊位数量处于供需失衡状态,停车泊位缺口极大,“停车难”已成为困扰我县民生与制约城市发展的关键痛点。今年来,新化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探索通过“科学规划+技术赋能+人文关怀”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模式,在城区公共停车资源紧缺条件下实现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为中等城市破解静态交通治理难题提供有益借鉴。
一、坚持科学规划与空间挖潜,着力探索破解“资源困局”。智慧停车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革新力量。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构建“配建为主、路外为辅、路内补充”的停车体系,通过智能化改造将道路泊位周转率提升至8次以上、核心路段利用率达80%。当前,全县面临土地资源稀缺与机动车数量激增的现实挑战,急需唤醒城市“边角废地”,打好打赢这场停车“突围战”。一是激活存量空间。开展“边角废地”清理行动,利用现有城市用地边角地建成县政府东门停车场、一中西校门停车场、政务中心停车场3个、新增停车位287个,在建停车场9个,分别是北塔大桥西端停车场、一桥西端停车场、老人民医院临时停车场、新化宾馆地面停车场、党校停车场、一桥东端桥下停车场、二桥东端桥下停车场、陈家垅大桥桥下停车场、工业园社会停车场,预计可新增停车951个。同步集成新能源充电桩与智能导引系统,形成“停车—充电—调度”一体化网络。二是提高周转效率。对城区主干道路5184个侧泊位进行智能化改造,共涉及36条街道道路,分别为河西:天华北路、迎宾路、崇阳岭路、青石街、上梅西路、白沙洲西路、盐井路、滨江北路、连滨路、工农河路、人民路、天华中路、滨江南路、天华南路、白沙洲西路;河东:沿江路、重庆路、梅苑路、新化资江大桥南辅路、香槟路、振兴北路、上梅东路、学府路、科苑路、政府南路、清水塘路、梅枝路、新化资江二桥南北辅路、伏波路、振兴南路、兴南路、清水塘路、富康路、白沙洲东路、文体路、沿河路;改造完成后将实行智慧停车管理,通过价格杠杆有效清理“僵尸车”,优化配置停车资源、有效提高停车周转率。三是全域统筹管理。推进“一城一平台”智慧停车云平台建设,打通停车设施数据接口标准,依托智慧停车平台,将机关单位、商业区、景区、路侧等车位纳入“一张图”管理,共享全城停车资源、引导市民快捷停车,为城市治理智能化奠定基础。
二、坚持技术赋能与数据驱动,着力探索构建“智慧中枢”。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智慧城市”作为现代化城市的核心标志。新化县正探索通过深度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汇聚新化停车资源数据,覆盖路内泊位、公共停车场、商业配建、小区车位等多元场景,着力打造智慧停车管理“神经中枢”,提升静态交通管理效能,全力破解城市“停车难”顽疾。一方面,致力于构建“四大能力”。一是全面感知能力。依托物联网传感设备(如地磁、地锁、高位摄像头)和智能道闸系统,可实现对城市范围内停车位使用状态、车辆进出信息的实时、精准、无死角动态监测,形成城区全域停车资源的“数字镜像”。二是精准分析能力。借助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技术,平台对海量停车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智能分析,包括实时车位占用率、周转率、热点区域识别、潮汐规律预测、用户行为画像等,为精细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三是智能决策能力。基于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平台可提供精准的停车诱导和车位预约服务,动态优化路内停车收费策略以调节需求、预测车位紧张区域并提前预警、智能匹配共享车位资源、优化停车场运营策略等。四是协同指挥能力。平台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业态的协同联动与统一指挥,交通管理部门、停车场运营方、导航服务商乃至车主,均能在统一的信息框架下高效协作,共同应对停车难题。另一方面,致力于实现“三大价值”。一是让停车资源高效利用。平台可充分盘活存量资源,提高车位周转率,减少空置浪费,最大化释放城市停车潜力。二是让市民出行便捷舒心。通过移动应用APP提供实时车位查询、一键导航、无感支付、错时共享等服务,显著减少“绕行寻位”时间,极大提升公众停车体验和出行满意度。三是让城市交通顺畅有序。平台上线后,可有效缓解因无序停车、占道寻位等造成的交通拥堵,改善动态交通流,提升道路通行效率,营造更安全、有序、畅通的城市交通环境。
三、坚持人本关怀与服务创新,着力探索构建“温度治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推进智慧停车建设,绝非单纯的技术堆砌或效率至上,其核心灵魂在于将“人”的需求与感受摆在首位,通过精细化管理传递城市温度,最终回归“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本质追求。一是明确“需求导向”,可实现服务精准触达。普惠便捷化方面,智慧停车平台及移动应用的设计界面简洁直观、操作流程极简,确保不同年龄层、不同数字技能水平的市民都能轻松使用查询、导航、支付等功能,消除“数字鸿沟”带来的使用障碍。差异化服务方面,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为残障人士、老年人、孕妇等特殊群体设置专属泊位并强化标识与系统引导;在居住区周边探索实施居民优惠停车政策;在医院、政务中心等场所设置就医办事专用短时免费或优惠停车时段。二是利用“价格杠杆”,可兼顾公平与效率。精细化定价机制方面,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并结合新化实际,将科学制定并动态调整停车收费标准,核心商圈、交通枢纽等高峰时段、高需求区域实行阶梯式或分时定价,利用价格杠杆有效疏导需求、提高周转率;在居住区、非高峰时段则提供更亲民的价格,保障市民基本停车需求,体现公共社会服务的公平性。柔性执法与提醒机制方面,平台整合信息后,可在车辆即将超时或停放在禁停区域时,通过APP推送、短信等方式进行温馨提醒,给予车主主动调整的机会,减少因疏忽产生的停车费或处罚,彰显“人性化”停车管理。同时,对首次轻微违停行为,探索建立“首违不罚”或教育引导机制。三是倡导“共享共治”,可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积极落实中央关于“盘活存量”的要求,率先推动具备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停车场在非工作时间(夜间、节假日)向社会错时开放共享,智慧平台统一接入、统一预约管理,盘活闲置资源,可以极大缓解周边居民夜间“停车难”问题。支持社区与商业协同,鼓励商业综合体、住宅小区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通过智慧平台将其车位分时段向社会开放共享,建立合理的收益分享机制,形成“社区支持商业、商业反哺社区”的良性互动。推动“一站式”服务延伸,在智慧停车平台上探索整合周边充电、洗车、维修、餐饮等生活服务信息,提供便捷的“停车后服务”引导,提升市民停车的综合体验。
智慧停车,最终服务于人,落脚于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从破解“停车难”这一具体民生痛点出发,新化正努力构建一个更公平、更便捷、更包容的静态交通环境。我们坚信,通过科技赋能不仅提升运营效率,更通过“温度治理”彰显关怀,这是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必然要求,更是让每一位市民在城市的脉动中真切感受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务实之举。我们期盼,智慧停车建设项目将助力新化打造“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和“宜居、韧性、智慧”现代化中等城市新名片,在推进现代化城市建设新化篇章中树立充满人文关怀的静态城市交通典范。我们希望,在“人民城市”理念的正确指引下,坚持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一定会让城市运转更高效、市民生活更美好,真正诠释“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的历史定律。
来源:新化新闻网
作者:吴斌
编辑:曾斌初
本文为新化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