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新化县田坪镇东北角,有一犄角村,曰万龙村,村民一脚踏新化、安化、涟源三县。
新化话、安化话、涟源话在这里杂糅交错,如果不认真“洗耳恭听”,则会被他们各种各样的腔调搞得晕头转向,不知身处何处?
村中盛产翠竹,微风一过,窸窸索索,好似天籁之音。若遇雨天,雨打碎竹,估计意境更佳。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没想到,宋代大词人苏轼念念不忘的理想之居,在这里便可轻松得之。
山高林密,鸟多,尤以喜鹊为甚。高高的樟树上、杉树上,错乱搭建着许多的窝。
古时以喜鹊寓喜事,难怪此地喜事不断。
村内有一寺,名万龙寺,因群山如万龙集聚此地而得名,曾经香火袅袅,钟罄声声。
清代湖北巡抚罗绕典撰有一联:山外有溪横玉带,门前无地不金沙。可惜该寺于解放初年被毁。
寺内有一口约500斤的铁铸古钟,需八个壮汉才能抬起,是镇寺之宝,但于前几年被盗,给当地村民留下了不可弥补的遗憾!
万龙古寺,如今只剩下一块“众善禅林”的碑刻,孤零零地镶嵌在如今新修的低矮小庙中。
与万龙寺遥相呼应的,是对面的香炉山。山不高,但有名。
山中一块香炉形状似的奇石,年年吸引一批又一批旅游爱好者来此探险。
半山腰中,有一孤零零的农家。若从山脚下步行至此,估计至少要一两个小时。
主人林深不知去向,虽然可能不是世外高人、隐者,但至少也应该是一个有传奇故事的老者。希望下次有缘能见上一面。
(二)
万龙村,故事颇多,传统文化也颇盛,有远近闻名的擂茶、有新化唯一的汉剧遗存,有别具地方特色的傩戏……
今天,小编单表这擂茶的故事,其余留着慢慢另述。
擂茶又名“三生汤”,起源说法不一。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擂茶始于三国时期,盛于明清。
据传,刘备和曹操交战,因久旱酷暑,致使瘟疫流行,刘备的军队吃了当地人用茶叶、草药、花生、芝麻做成的擂茶后,治好了疫病,打了胜仗。
万龙村的擂茶故事,也很传奇。
明代永乐年间,此地久旱无雨,粮田失收,官府却继续横征暴敛,民不聊生。村内一鄢氏族人奋起反抗,引来大量官兵前来镇压。
鄢氏族人只好带着擂钵、擂棒和花生、芝麻、黄豆等杂粮逃至境内香炉山易家洞内,用洞中的山泉水,打擂茶充饥度日。
至官府退兵,族人一个不少。自此以后,当地族人把擂茶称为“救命茶”。
除了“救命茶”,擂茶也当地的“红娘茶”。
相传,村中有一外地迁居此地的李员外的掌上明珠得了一怪病,久治不愈,只好悬榜招婿。结果被一年轻后生,用擂茶治愈。
既有救命之功,也有红娘之效,因此,此地擂茶也盛行至今,经久不衰,且祖祖辈辈津津乐道。
(三)
“宁做三餐饭,不做一碗茶。”万龙村的擂茶所需食材颇多:茶叶、花生、玉米、大米、黄豆、绿豆、芝麻、生姜、山胡椒,五谷杂粮,生香佐料,样样都是当地土里、山里产的绿色食物。
制作擂茶的工艺并不复杂,但制作出色香味俱全的擂茶还是需要功夫的:先炒香,再擂糊,后煮熟。每一道工序都必须把握得恰到好处。
在过去缺粮少食的年代,只有最尊贵的客人,才能机会享有此口福。
但如今,它早已融入了日常生活。造屋乔迁、婚庆喜事、生日寿诞、开业庆典都要宴请擂茶。
当地姑娘出嫁,第二年春节携丈夫回娘家拜年,娘家人都会精心擂上一钵好茶。
每到一家,新郎可以不吃饭、不喝酒,但擂茶一定要吃上几碗的。而且,你吃得越多,娘家人就越喜欢。
在万龙村,上至七八十岁的老奶奶、老大爷,下至二十余岁的年轻后生,都有一手好“擂茶”功夫。
今年71岁的吴芳英老奶奶便是这样一把好手:技术炉火纯青,动作如行云流水。
长约一米左右、重约三四斤的粗大擂棒在她手中舞得飞快,一会儿左手,眨眼间又挪到右手,左右开弓。夹在双腿间的擂钵,不时随擂棒旋转。
擂棒是用上了年纪的山胡椒树干做的,擂下的树渣掺在擂茶中,清香四溢。
老奶奶说,这擂茶,她做了一辈子,也吃了一辈子。
摆碟子,吃擂茶,最这里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方式。
逢年过节,或来了重要客人,主人都要摆上九只“碟子”,有花生、红薯片、南瓜子、葵瓜子、麻花……
单单是红薯干,就有多种不同的样式:块状的、条状的;蒸的、炒的、油炸的。从红薯到成型的红薯干,要经过十多道工艺,各具特色,风味不一。
吃擂茶的佐料则更多,有酸黄瓜、酸辣椒、酸四季豆、酸黄姜、酸萝卜等坛子菜,以及各种特色小吃,足有几十种。
在万龙村,擂茶,不再单单是一碗普通的茶了,它包含更多的是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
这种文化的传承,早已融入了当地村民的日常烟火中。其浓厚的文化渊源、精湛的制作工艺、大众的美食口感,成为了助力当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一大因子。
来源:新化新闻网
作者:袁晓晖
编辑:曾斌初
本文为新化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