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日报 | 紫鹊界梯田何以能对话世界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熊小平 邹娜妮 编辑:曾斌初 2023-09-19 16:45:58
时刻新闻
—分享—

云端耕田紫鹊飞

——紫鹊界梯田何以能对话世界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熊小平 邹娜妮



日光照耀下,梯田如明镜。罗中山 摄

金秋,丰收的喜悦浸染山坡,新化紫鹊界梯田一年光景中金色的季节到了。

农耕文明在这里已延续2000余年。紫鹊界稻作文化最早可追溯至秦代,形成、发展于明清,是当地苗、瑶、侗、汉等原住民共同开垦的智慧结晶。

2014年,国际灌排委员会首次评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紫鹊界梯田成功入选。近年,新化紫鹊界梯田等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9月19至21日,“紫鹊界梯田对话世界”——农耕文化交流互鉴大会系列活动在娄底市新化县举行。与全球农耕遗产“同台竞技”,拿什么跟世界对话?紫鹊界有自己的答案。

上篇

生动诠释中华文明五大特性

梯田,这一世界级的奇观,是智慧的中国古代人民为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作出的妥协。多丘陵而少平原的紫鹊界,在农民的劳作下构筑起梯田,使在丘陵地带大面积种植水稻成为了可能。

紫鹊界梯田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既有其富有特色的个性,也与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高度契合。

9月2日,《人民日报》刊发《紫鹊界梯田——挂在山间的璀璨明珠》(作者:彭一伶),文中指出,紫鹊界的人类活动,最早可追溯到商周。两汉时期,中央政权对居住在这里的苗、瑶民族规定“只服徭役、不纳田税”。唐宋时期,朝廷鼓励开垦荒地,原住民与大量迁入的汉民一起开创了紫鹊界农耕文化的新纪元。如今,紫鹊界梯田成为当今世界开垦最早的梯田之一,它正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活态传承。



依山就势而造的梯田,长如带、弯如月,形态各异。罗中山 摄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是紫鹊界的真实写照。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探索,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依靠森林植被、土壤、田埂,以及独特的基岩裂隙孔隙水源,打造由水源工程、灌溉渠系和排水系统三大部分组成的纯天然自流灌溉工程。国家水利专家评价其可与都江堰相媲美,这正是中华文明“创新性”的完美体现。

从“统一性”看,紫鹊界梯田是多民族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产物。2000多年来,苗族、瑶族、侗族、汉族等多民族历代先民共同创造了这一撼人心魄的人类文明,通过人与自然的不断磨合,劳动者、水土、山林及其他因素都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紫鹊界梯田系统。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延续着紫鹊界水田的奇妙,也让多种文化在这里交融糅合。苗瑶风俗世代相传,山歌独具韵味,民居古色古香,草龙舞、傩面狮身舞等风俗表演更是别有风情。紫鹊界梯田被评选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新化山歌、梅山武术、梅山傩戏也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让紫鹊界成为中华文明“包容性”的活标本。



梯田和板屋、群山和沟壑组成紫鹊界原生态美景。 罗中山 摄

据传,紫鹊界初民是秦人的一支,因躲避战乱迁徙至此繁衍生息。历经千年岁月沧桑,这里的山、水、田、屋有机融为一体,历代先民创造了和平、和睦、和谐的幸福图景,正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活态见证。

紫鹊界梯田位于雪峰山中部的奉家山体系,集云南哈尼梯田的大气、广西龙胜梯田的秀美、菲律宾巴纳韦梯田的险峻、越南沙坝梯田的飘逸于一体,被称之为“地球最美曲线”。它的原生美、形态美、文化美,及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品位、天然的自流灌溉系统堪称世界之最。

(本文参考了《人民日报》9月2日《紫鹊界梯田——挂在山间的璀璨明珠》,《湖南日报》7月2日《紫鹊界梯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下篇

“世界级”体验源自六组密码

农忙时节,三五人群劳作于梯田之间,稻浪起伏,谷穗飘香。农民将稻穗高高扬起后甩下,撞击田埂上的木桶,谷粒滚落带来丰收的喜讯。

层层叠叠的梯田上,村民们在云端耕种,形成极具本土气息的农耕、美食、山歌、武术、傩戏等特色文化,吸引着中外游客。

与世界对话的实力与底气,紫鹊界有她的独特密码。



金秋,村民用传统的“拌禾”方式收获稻谷。段志龙 摄

1、山密码曾经的“止客界”

山高路远的紫鹊界,曾被称为“止客界”——客人的脚步被高山阻挡,让人望而却步。

2007年11月,横跨湖南的沪昆高速通车,湘中娄底居于全线中央。2008年9月,紫鹊界梯田正式开园,沿着路网走出“深闺”。交通越来越便捷,偏远不再是限制紫鹊界发展的“绊脚石”。

“长沙、北上广的客人来了,马来西亚和非洲的客人也来了。”紫鹊界永幸农家乐老板罗铁平喜笑颜开。如今的紫鹊界,民宿、农家乐竞相开业,滋养着更多的农人。

紫鹊界梯田高,分布在海拔500米至1200米之间。高山之上,梯田和板屋、森林和清泉、群山和沟壑组成原生态美景,吸引着远道而来的城里人。地处娄底、邵阳、怀化交界“山窝窝”的紫鹊界,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

2、田密码迷幻的“小而多”

在紫鹊界,有一个脍炙人口的传说——有一位老农的蓑衣斗笠能盖住两丘田。雨中,老农披挂蓑衣斗笠耕田。出太阳了,老农将蓑衣斗笠一丢,继续耕田。活儿干完了,老农却懵了,数来数去,怎么少了两丘田?捡起雨具怏怏而归。此时,丢失的两丘稻田“回来”了,原来就“藏”在他丢下的蓑衣斗笠下面。

如传说中一样,小——是紫鹊界梯田的特色之一,小到耕牛无法转身,小到最窄处只插得下一蔸禾。

一丘丘小田,却构筑了8万亩的体量,600多级的层叠,可见,数量多也是田密码之一——多到至今无法统计多少丘。依山而开垦的梯田,适应着大自然本来的面貌,长如带、弯如月,形态各异,变化万千,蕴藏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农户奉美新介绍自家门口的一丘田:3分地狭长似腰带,绕着山腰长达20米。这位63岁的老人分了2亩8分地,有大大小小72丘田,最远的一丘要走上一小时山路才能到。

3、水密码隐形的“大水库”

当地村民常常在外地人面前展示这样的“魔术”——雨水季节,在土壤中随便插一根水管,水便自流而出。



春耕时节,农户行走在田埂之上。罗中山 摄

“紫鹊界的田,没有一口山塘、一座水库,也无需人工引水灌溉。”“80后”农户奉玉辉返乡种田创业多年,他介绍,整个紫鹊界,就像一座“隐形水库”,一年之中,旱不干田、雨不垮丘。

紫鹊界山顶森林茂盛,植被丰厚,纳水条件好。山体为花岗岩,其岩底坚实,少裂隙,恰似池塘不透水之底板。地表为沙壤土,吸水性能好。三者精巧组合,带来1000万立方米的储水能力,勾画出紫鹊界自流灌溉水源的水密码,为梯田农业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站在梯田的任何一个地方,潺潺的水流声不绝于耳,好似一首轻快的乐曲。

4、光密码停驻的“历史感”

日光照耀下,梯田犹如明镜,亦同千百年前的模样。仿佛远古历史的时光在这里停驻,光影于此间变幻,便是紫鹊界的光密码。

经考证,宋代建县之后汉族人大量迁入之前,这里居住的是梅山峒蛮,渔猎为主。1000多年后,农耕文明逐渐取代渔猎生活成为紫鹊界主流。为了生存,紫鹊界一带的瑶、汉等多民族向高山要粮,大量开垦梯田。至明代,这个“大地雕塑”基本成形。



雪中紫鹊界。 罗中山 摄

“云南哈尼梯田,迄今有1300多年的开垦历史,而紫鹊界梯田距今已有2000多年,被誉为‘始祖梯田’。”摄影师罗中山拍摄紫鹊界二十余年,依然被变幻莫测的梯田光影吸引。

绚烂日出、浩荡云海、壮观梯田……他的紫鹊界风光照被《人民日报》《湖南日报》等10余家中央、省级媒体相继刊发,紫鹊界在镜头里的光影之美被更多人共赏。

5、歌密码山野的“风雅颂”

“上个岭过个坡,肩头担担为了米,口唱山歌解忧愁……”“郎在高山打鸟玩,姐在河边洗韭菜……”听到高亢的山歌,就知道紫鹊界到了。



“山歌皇后”陈福云在梯田上放歌。张建新 摄

农作时节,大自然的声音在父老乡亲的口中译成歌。山民用山歌来记录劳动生活、风俗习惯,隔着山对唱,表达朴素粗犷的男女之情。以紫鹊界山歌为代表的新化山歌,活泼、真挚、朴实,是民间音乐瑰宝,是山野的“风雅颂”,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近年,由当地民间艺人罗绍基收录的《紫鹊山歌100首》出版,先民在耕作之余、喜庆节日、婚娶丧祭之时所唱的歌密码,成为与世界对话的“语言”之一。“山歌皇后”陈福云,把紫鹊界山歌唱到了泰国、老挝、米兰世博会等国际舞台。

6、食密码舌尖的“零距离”

民以食为天,湘中娄底有“吃在新化”一说,紫鹊界为新化美食提供了非常好的食材,鱼冻,透明如琥珀;腊肉,分层如山岩;稻田鱼,鲜嫩带甘甜……一道道农家菜美名远扬。



琥珀鱼冻。罗中山 摄

锄耙翻土、木桶拌禾、肩挑手提,紫鹊界的梯田至今保持着人力耕作,滴滴汗水培育出优良的稻谷。产自高山的原种紫米,无论煮饭、熬粥还是制作米糕,都清香扑鼻,糯软可口。

“因为特有的水土,这里出产的米很受市场青睐,这几年每到销售季,可以说是一米难求。”电商主播“湘妹心宝”说,卖得火的还有腊肉、紫米、风干板鸭、红薯干、米酒等。

在紫鹊界,常能看到外国游客的身影。参子粑蒸鸡、井水鱼冻、三合汤、泥鳅拱豆腐……美食密码,让紫鹊界与世界在舌尖上实现“零”距离。

六大密码,说不尽紫鹊界的奇妙。紫鹊界梯田以独特的自然文化风貌,等你来一场“世界级”的沉浸式体验。



(原载于《湖南日报》2023年09月18日06版)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熊小平 邹娜妮

编辑:曾斌初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化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