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溪桥村田园风光美如画

摄影爱好者在油溪桥村观光采风

彭育晚(左三)和村干部为村民的水蜜桃义务剪枝
新化新闻网讯(通讯员 谢展南 吴斌 刘新山)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又到了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近日,被称为江南小山峡的“湖南省生态家园村”新化县吉庆镇油溪桥村内游人如织。古老的油溪石拱桥、烽火台、茶马古道,惊险刺激的油溪河漂流,新近打造的“花果山”以及纯朴的梅山文化,吸引着广大游客。这里,昔日的毛草路变成了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的观光游道,一处处观光台建设正着手成形……一幅幸福宜居的新农村优美画卷,在游客面前尽情舒展。
说起来,油溪桥村今天的巨变离不开村支部书记彭育晚一生苦苦追求的让城里人羡慕的“乡村梦”。
(一)
在油溪桥村长大的彭育晚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有一天,咱们山里人也能过上跟城里人一样幸福的生活。”为了这个梦想,他苦苦追求。18岁光荣入伍,并4次荣立三等功;退伍后艰苦创业,当上老板,如愿以偿地成了名副其实的“城里人”。
然而,当彭育晚回到家乡,看到村民们还在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穷生活时,他呆不住了。他决心回到家乡,带领村民们一起脱贫致富。
2008年,他不顾家里人的反对,把广州的公司交给妹夫打理,回到油溪桥村担任村支书,开始了他的“乡村梦”。为了实现这个“梦”,他付出了代价,因没按协议参与公司管理迫使他让出了7个点的原始股份,月工资也减少2500元!同时动员妻子也放弃高薪,回家当起了他的“后勤部长”。
油溪桥村是省级特困村,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村级底子薄,基础设施差,人心涣散。为了迈出第一步,彭育晚首先从规范村级管理入手,对村集体项目审议、村级财务管理、公章的使用等推行阳光管理,从而融洽了干群关系。他为首修订《村规民约》,把家禽圈养、水资源保护和禁止燃放烟花鞭炮等纳入其中,同时建立农户思想品德档案。在该村,各家各户比谁家勤劳,不打牌赌博;比谁家环境卫生搞得好;比谁家文明举止端正;比谁家好事做得多;比谁家为村里公益事业捐的钱多、出的工多;比谁家对村里对国家的贡献大……比赛结果记入档案,适时公布,并与村里的优惠政策挂勾。
古有商鞅“立木为信”。彭育晚也决心办一件让群众看得见的实事来取信于民。于是他带头筹资,租用设备,决定启动漂流景区停车场建设,作为开局项目。但却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大部分村民担心拿不到工钱,不愿出工,使工程无法按时施工。特别是在一个暴风雨交加的夜晚,施工材料被洪水一扫而光,直接经济损失达2万余元。彭育晚当时也泄气了,真想一走了之。但村组干部却紧紧握住他的手,深情地说:“只要有你在,就有我们在。”他们的信任也感动了村民,不少村民自愿参加建设。年底,彭育晚垫出5万元付清了所有村民工资。后来,停车场以20万元的租金租赁给漂流公司。这项工程不仅为后续村级建设赢得第一桶金,同时也使自己获得了村民的信任。
(二)
有了群众的信任作为基础,彭育晚做事的底气也足了。
于是,他动念发展村级旅游。他坚持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加大资金投入,打造旅游新村。首先是投资200万元,开发2200余亩经果林,打造迷人的“花果山”。500亩水蜜桃,200亩弥猴桃,还有红桔、黄柚、奈李,整齐排列,规范成林。围绕花果山修筑一条6.2公里长的环形公路,人行便道、自行车道均已硬化。彭育晚说,要让客人在我们村里住宿,在我们村里消费,伸手可摘果子,下水可捉脚鱼,观花赏景,漂流取乐,垂钓休闲,避暑乘凉,要让他们乐不思蜀……
他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引导、支持村民发展旅游配套产业,为农家乐农户免费添置各种餐具,对外出参加烹饪等培训的村民给予资金资助,对发展特色种养产业的农户无偿提供各种技术……建立农业合作社3个,安排再就业人员80余人,创收200余万元。在安全防范上,采用水陆、静动相结合的立体防范管理模式,确保景区“零事故”,实现了游客的逐年成倍增长。2014年,该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富民扶贫工程重点扶持村”。 村民集体荣誉感也强了,大家能自动筹集资金对古石拱桥、观光游道、生态农庄进行修复开发。
彭育晚边学边摸索。他推出了“五统一” (统一组织,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管护,统一经营)和“五个有”( 有组织领导,有产业规划,有技术保障,有村民参与,有建设目标)的管理模式,成功开发300余亩稻田养鱼、甲鱼养殖基地,实现“一户一品”。他总结归纳出基层工作经验60余万字。基层工作 “六步工作法”、安居保障 “三级联动”、城乡整建 “八步走” 、林权制度改革“八字方针”等成功经验在全省得以推广。2009年,全省林改现场会在该村召开。为解决干旱难题,彭育晚带领村组干部爬山越岭,风餐露宿,寻找水源。他们就地取材,租借施工设备,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干群亲自上阵,吃在山上,睡在工地,仅花费钻机3000元就完成了16万元的管道沟施工项目,使每丘田里的庄稼都能“喝”上自来水。彭育晚积极摸索农村水利自治管理经验,编写了10万余字的《农民用水者协会资料汇编》,其经验和管理模式在全省农民用水者协会评比中排名第一。
(三)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彭育晚追梦的初衷是要让全村人共同富裕。于是,他想尽千方百计为老百姓多干事、干实事,让他们真真切切受到实惠。
为了让村里的贫困人群有所依靠,该村采取集体组织、全民参与的方式把原已废弃的山塘开发成“钓鱼山庄”,由村委统一管理、帮助销售,让残疾人、低保户、困难户等自行喂养,分配利益。到目前为止,为他们创收42万余元,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中央民政部领导曾专门调研并给予好评。该村的危房改造采取三级联动的举措,由村委牵头,村组干部结对帮扶,全民义务资助,共实施危房改造26栋,真正改善了所有贫困家庭的居住条件。为了带领贫困户发展稻田养鱼项目,该村采取将长成后的鱼苗免费发放给农户的办法,保证贫困户鱼苗的供给。
为了给尿毒症患者彭俊兵、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张婷募捐,彭育晚带领村组干部奔赴娄底、安化、长沙等地,历时100余天,行程2000余里,募得善款22万余元,缓解了他们的求医困难。彭俊兵康复后,高兴地拉住彭育晚的手说:“彭书记,是你救了我,是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五组村民康望国患有先天性麻痹症,生活无法自理,长年靠外出乞讨为生。为了解决他的生活困难,彭育晚为首帮他改造好住房,安排他看管山塘,并为他争取到广东珠海一家外企的援助残疾人资金,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他的困难,使他的生活得到了保障。
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这话一点都不假。以彭育晚为首的村支两委为村民做的每一件事,村民们都记在了心里。现在该村每一个项目的启动,都是村委牵头、村民义务参与,即使环境再艰苦、资金再缺乏,全体干群也能不计报酬,积极支持。
几年前,有一位领导这么问过彭育晚:“为什么油溪桥村的各项工作都能走在前列?”彭育晚自豪地说:“我没有经验,唯一的法宝就是,自觉地干好每一件事,时刻把村民放在心上。”
正是利用这一法宝,油溪桥村的各项工作得到上级领导的首肯,该村荣获“全国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模范协会”、“全国农民用水合作示范组织”、“全国三星级农庄”等 5项国家级荣誉和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全省生态家园村”等荣誉称号。
“十里美景绕村走,万朵李花满山开,油溪河上欢乐多,村民尽享好成果……”这是油溪桥村村民的“梦”,也是彭育晚的“梦”。彭育晚对笔者说,他将继续带领油溪桥村村民围绕村在景中、路在绿中、屋在花中、人在果中的模式综合开发旅游资源,把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和乡村文化作为亮点,打造出一个远看青山绿水、近闻花果飘香、吃住农家风格的集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美丽村庄,实现油溪桥村的文明梦、健康梦、绿色梦、小康幸福梦。我们相信,通过努力,这个“梦”很快就会在油溪桥村实现!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谢展南 吴斌 刘新山
编辑:曾维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