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根治“软肋” 因地施策 积极推进我县水利建设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县水利局局长 秦仁秋 编辑:曾维峰 2016-01-05 09:52:11
时刻新闻
—分享—

副标题:兼对我县水利发展的思考

  编者按:“农业,天下之本也,泉流灌溉,所以育五谷也”,可见水之于农业的重要性。从有“水利”开始,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今天,水利影响力更是遍及各行各业,从农业而生态而国家资源安全,可谓“一水涉全局”。近年来,县水利局局长奉仁秋率全县水利工作者,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干苦干、强队伍重实效,严管理促发展,兴水利除水害,全县水利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为我县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为全面建成小康新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局长奉仁秋作为水利战线的老黄牛、领头雁,工作之余,一直在思考新化水利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路子。现将局长秦仁秋撰写的《根治软肋,因地施策,积极推进我县水利建设》全文刊发如下,以期对大家工作学习有所裨益。

  我县是湖南省农业大县、水利大县,境内河流多,水利设施多。全县水系发达,资江纵贯县境113公里,与25条一级支流、42条二级支流、28条三级支流联网,组成树枝状、平行式的汇聚式水系格局。5千米以上河流共有91条。因处于柘溪水库尾库区,受柘溪电站蓄水和不利天气制约,资江沿岸水位涨落幅度大,两岸群众饱受洪涝之苦。

  县境西部地处雪峰山暴雨区,为南来暖湿气团迎风面,气流沿山坡受阻上升,空气冷却,水汽凝结,常形成地形热对流性暴雨,降雨丰沛而集中,尤其奉家、水车、古台山和天龙山、维山、北部的大熊山等地降水量丰沛,全年平均降水量1750mm左右,是新化县的暴雨中心。我县洪涝灾害时空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出现在4—6月的雨季。易发时段为:4月上、中旬之交、中旬后期、下旬后期。5月上中旬之交,下旬后期、6月上、中旬之交,中旬中(端午水)、中旬末和下旬。尤以5月降水量最多,常出现5月峰,月降水量210mm以上,4月和6月次之,月降水量在190mm以上。因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积、地质结构复杂等原因,洪涝灾害频繁出现,防灾减灾任务十分繁重。

  据统计,我县1956-2010年共出现暴雨193次,平均每年3-5次。最多年达10次。3-11月份均有暴雨出现,但主要时段为4-8月,占暴雨总数的86.5%,尤以4-6月最为集中,全年52.3%的暴雨集中在这三个月中。我县地域广阔,自然特性复杂多样,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程度不一,因而形成多种类型的山洪地质灾害,尤以强降雨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发生最为频繁,危害也最为严重,山洪地质灾害不仅对受影响区域的基础设施造成毁灭性破坏,而且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也构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已经成为山丘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县境东部地属“衡邵干旱走廊”石灰岩干旱地区,植被少,地表蓄水难,许多地方都是严重缺水地区。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全县共有大中小型水库280座、山塘15800口、1810处骨干河坝、960处固定电力机埠、9457公里灌溉渠道、580处供水工程和64处电站。初步形成了全县防洪除涝、农业灌溉、农村供水、水土保持、水力发电等多功能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我县土地总耕地面积69.30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2.58万亩。但这些水利工程绝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大干快上的指导思想,技术落后,土法上马,兼之物资贫乏,因而工程标准低,质量差,经过多年的运行,日趋老化,效益逐年减退,不能抗御较大的自然灾害,水利工程效益呈下降趋势。2013年,我县遭遇了6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这场旱灾充分暴露出我县水利设施薄弱的现状。旱灾过后,县人大、政协组织力量,选取了有代表性的10个乡镇对农村小型水库、山塘、渠道等水利设施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10个乡镇100余个村近500座水库、山塘,已修复能蓄水的水库不足10%,山塘不足5%,众多渠道存在垮塌、渗漏等问题。

  水利建设的滞后已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发展。成为了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软肋”。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水利兴,则农业兴;水利毁,则田地荒。因此,改善水利设施,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非常迫切。

  1 加强水源工程建设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控制性要素。

  我县东部的石灰岩干旱苦水地区,寻找水源、建设水源工程特别重要,其重要性基于以下两点:1、极端天气频发,山区抗旱用水存在隐忧,2、山区水源工程缺乏,严重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水源工程建设,既要充分发掘地表水、地下水,又要重点保护好现有水源。要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搞好短平快小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抗旱能力,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小水源工程建设健康发展,坚持节水灌溉,废水利用原则,实现以河补源,以井保丰,以库调蓄,丰蓄枯用,全面提高抗旱能力。

  2 加强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农村安全饮水,直接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直接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效,直接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让更多农民群众喝上自来水、干净水,是每一个水利人的政治自觉。

  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是一项执政为民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在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集中为主、水质优先”的建设思路和“三先三后”(先集中后分散、先重点后一般、先水质后水量)的建设原则,走城乡统筹、以镇带村的路子,注重发展适度规模集中供水工程,使我县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建设不断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把农村安全饮水建设作为解决民忧的大事来抓,创造性地完成为民办实事任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目的是帮助广大群众彻底告别高砷水、高氟水、苦咸水历史,喝上干净水、放心水。

  3 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

  水库既是水源工程,又是防洪工程。我县现有的各类水库,为防御洪水灾害和保障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许多水库存在防洪标准偏低、工程质量较差,工程老化失修等问题,形成了大量病险水库,工程无法正常运行,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远不能发挥其效益。

  病险水库加固工程投资大,周期长、社会效益显著,水库除险加固的目的是两个:1、增加水库的安全性。2、进一步挖掘水库自身潜力。

  病险水库的一些隐患隐蔽性强,其潜在危害性就大,病险水库加固,首先要强化病险水库加固的前期工作,搞好前期工作是保证病险水库加固质量和进度的前提。其次要针对每个病险水库的现状,采取相应措施,全力推动除险加固工作,突出实效性、安全性、稳定性、长期性。

  4 加大灌区配套改造工程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这是2011年中央1号文件对于农田水利现状的科学判断。我县以镇为单位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抗御严重干旱中发挥了独特而显著的作用。由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大量沟渠、山塘等“毛细血管”淤塞,“堤比渠宽、泥比水厚”,导致灌溉用水无法到达农田,经常是“库里水汪汪、田里闹水荒”。解决农田水利设施滞后的问题,从面上建设到集中连片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农水保障大农业。小农水项目,贴近民生,服务千家万户,在确保农田灌溉、抗旱保丰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务必树立“小农水、大民生”的理念,切实完成车田江水库灌区节水项目,争取炉观坝灌区节水项目实施。

  5 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

  中小河流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直接影响着沿线村、镇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县水系呈树状分布,资江为境内最大河流。境内近百条小支流网状连络,这些小支流的特点是源短流急,洪水暴张暴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时的防洪设施已越来越难满足人民群众的安全需要。二是很多中小河流尚未健全防洪预警系统、防洪抢险工作极为被动。三是多为山区河流,小支流的暴发对中小河流洪水位的提高影响甚大。四是河道淤积度浅,断而变窄,小致排水不畅,一旦暴雨,极易发生洪涝灾害。中小河流治理,首要目标是提升河流的防洪能力,实现泄洪安全,在实现泄洪安全的基础上强化生态建设,同时,强化中小河流沿岸的防洪意识,加强防洪安全管理。

  6 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

  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目前水土保持由三大类措施组成: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水土保持耕作法。结合耕作,在坡耕地上修成有一定蓄水能力的临时性小地形,如区田、畦田、沟垄种植等。美国、苏联等国还广泛采用覆盖耕作、免大跃进法和少大跃进法等。此外,还有深耕、密植、间作套种、增施肥料、草田轮作等,都是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或称水土保持植物或生物措施。其主要作用是,改善大地植被,增大地表糙率,从而减轻雨滴对地面的打击,增加土壤入渗,减少地表径流量,减缓流速和削弱冲刷力。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修建各类工程改变小地形,拦蓄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入渗,从而达到减轻或制止水土流失,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的目的。根据所在位置和作用,可分坡面治理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护岸工程3大类。各类措施特别是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之间,始终存在着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县是丘陵山区,降水时控不匀,水蚀、风蚀、冰融侵蚀、滑波、泥石流等重力侵蚀交错,加之城市化、开发建设项目的扩展,加剧了水土流失。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一要不断强化水土保持的法律意识,强化监督和管理;二是提高全社会对水土流失潜在危险性的认识;三要科学规划,分区治理,逐步推进;四要建立健全经济补偿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

  水土保持工作对发展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的生产和建设,整治国土、治理江河、减少干旱和风沙灾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7 严格水利工程建后管理

  基层水利建设工程普遍存在着“重建轻管”的现象,常常出现“有人用没人管,坏了没人修,建设没人投”的问题,这制约了工程建设项目可持续地发挥效益。

  建后管理必须向科学型、专业型管理迈进,明晰工程所有权,搞活经营权,责权统一、管理主体逐步到位,工程建设由低标准、低层次向规模化、标准化迈进。建立乡镇、水管站、村级用水者协会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确保在建的和已建的水利工程管理到位、服务到家。加快我县的“五小水利”建设,解决小塘坝、小渠道、小泵站、小水池、小水窖等五小工程投入不足、老化失修、效益逐年衰减的问题。进一步落实经费渠道,强化能力建设,开展乡镇水利站规范化建设,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切实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抗旱服务队三位一体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保障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效益。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县水利局局长 秦仁秋

编辑:曾维峰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化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