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王新华:为了家乡景色更美好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贺朝新 贺杨依依 康动风 编辑:曾维峰 2015-07-13 09:10:32
时刻新闻
—分享—

  新化新闻网讯(特约记者 贺朝新 通讯员 贺杨依依 康动风 ) 在新化、安化和涟源三县(市)交界地带,有一个“一脚踏三县”的古老村庄,那就是新化县田坪镇浪江村。在这个村里,有一个热心为民、无私奉献、尊师重教的中年汉子,他就是村党支部书记王新华。为了村里的公益事业和经济发展,为了浪江景色更加美好,他四处奔走,上下求索,用山里汉子的真诚和汗水,逐步改变家乡的面貌,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七一前夕,记者慕名前往浪江村进行采访,了解他的感人事迹。

  多方筹资200多万元 解决村民行路难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初,王新华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和父母亲一起干着繁重的农活,后来结婚成家,生育两女一子,起早贪黑的劳动难以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他决定另谋出路,就跟着一位师傅学习木匠技术,还到冷水江做过两年木工。1997年,在家人和村民的召唤下,他回村担任文书,由于忙于公务,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妻子疏于照顾,这一年妻子因病去世,从此成了他内心挥之不去的痛楚和愧疚。后来,他被选为村主任,不久被镇党委任命为村支书,连任两届村支书兼主任,还参加了省委党校委托新化举办的村干部大专班学习,毕业后继续担任村干部。

  浪江村平均海拔600米,山地资源丰富,空气清新,日照时间长,属于典型的石灰岩干旱地带,也是一个省级贫困村。全村10个村民小组,368户1408人,分散居住在10个院落。2006年以前,这里是湖南有名的优质烤烟生产基地,后来因政策调整被取消,多数村民没有了经济来源,只好外出务工;在家的村民主要靠种植玉竹、花生、玉米等农作物谋生。

  为了打通出山的公路,解决农产品外运问题,王新华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积极争取国家公路建设的项目资金,同时发动村民自筹,先后筹资200多万元,从2007年开始,由他牵头将连接安化苏和村、涟源张家村和浪江村的4.7公里公路,进行改造硬化;2012年,将与邹家村相连的1.7公里拉通;2013年,又将与安化高桥村、田坪土茶村的2.3公里公路硬化;2014年,修通与涟源郭家村2.3公路,并将公路延伸修到浪江小学,从此浪江村境内公路四通八达,给村民脱贫致富创造有利条件,村民行路难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为改建浪江小学 他从84个农户手中借来142万元

  浪江小学创建于1964年,生源除了本村以外,还有来自安化苏和村、段家村、高潮村、黄泥村、涟源张家村的孩子。最初师生住的是土砖结构的简陋民房,上世纪70年代修建了两栋两层砖木结构房,经过30多年的风雨侵蚀,校舍已成危房,学生明显减少。2009年,该校被列为撤并对象。那年3月2日,王新华主持召开党员和村组干部会议,讨论学校撤并问题,大家对此措手无策。这时,村民组长邹桂湖提出,自己的两个儿子天津创业发展不错,准备于3月6日举办厂庆,何不找他们捐资几十万来改建学校。他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于是,王新华立即打电话给田坪镇镇长龚燎原和分管领导鄢金玉,得到他们同意后,就一起从长沙坐飞机赶往天津。

  到达天津后,王新华就和龚燎原、鄢金玉一起走访在天津发展的浪江籍人士,组织召开捐资建校座谈会,邹建军、邹志军兄弟带头捐资30万元,其他人员纷纷表示愿意捐资1万、2万,共计50万元。

  天津之行收获不小,也坚定王新华改建学校的决心,他马上回村召开第二次会议,通报筹资情况,会议决定选址征地5亩,建一所像模像样的完全小学,让孩子们就近上学,得到了涉地农户邹田坤、曹友元的积极支持,并签订了征地补偿协议。但建好一所学校,50万元还不够,怎么办?王新华走东家,访西家,只要听说哪家有存款,他就跑过去,说尽好话,让他们先借给村里建校,今后连本带息归还。就这样,他先后走访84位农户,好不容易借来了142万元。

  在施工过程中,个别村民以占用山塘、有损风水为由,向水利部门举报,并阻止施工,耽误了半年多时间。王新华很是苦恼,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建校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不能半途而废,于是他顶住压力,在镇党委政府和县水利部门大力支持下,耐心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克服重重困难,他既当指挥员,又当质量监督员,几乎每天守在施工现场。经过一年多的施工和装修,2013年夏,学校新建的综合楼、实验室、多媒体教室、食堂全部竣工,校园环境宜人。8月底,全校师生搬进了崭新的教学楼。现有学生126人,7个教学班级,在编在岗教师6人。

  田坪镇白岩联校校长康习平和浪江小学校长邹立新谈及学校建设时,对记者说:“王支书几年来四处筹资,为了学校建设和发展,付出了长期艰辛的劳动,倾注了大量心血,真是功不可没啊!”

  实施奖优助学 把尊师重教落在实处

  过去,由于浪江小学属于危房,师资力量薄弱,加上很多适龄儿童随父母进城就读,生源明显减少,一度只有30多个学生,教师不好配备,学校被列为撤并对象,但因浪江村距白岩学校7.5公里,距万隆学校6公里,孩子们又无校车接送,家长和老师十分担心他们的安全,强烈要求保留浪江小学,并把希望寄托在村支书王新华身上。王新华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但没办法,他只好硬着头皮找领导汇报,一是争取资金改建新学校;二是由村里承担代课教师的工资;三是挨家挨户做工作,将流失在外的学生请回来;四是贷款20万元,购置一辆校车,用于接送学生。真诚感动天和地,新学校建好了,学生人数增加了,师资力量配强了。

  为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王新华和村支两委成员商定,对外地来浪江工作的教师,每期增加500元工资;为每位老师提供办公桌、床铺、餐具和冰箱、热水壶等;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每个班的前三名)分别给予80、60、40元不等的奖励;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村里给予照顾。虽然村里负债较重,但对学校的支持一直没有放松,对学校的管理也一直没有放弃。

  2014年9月,来自安化县梅城镇黄泥村的孙某是一名六年级学生,父母外出务工,他本人性格倔强,靠爷爷照顾他的生活。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他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信心,下课后,他独自来到学校附近的6米多高的山崖上,准备跳崖自杀。校长邹立新闻讯后,马上给王新华打电话。王新华接到电话后立即赶来,在山崖下耐心细致地做孙某的工作,劝他打消轻生的念头。等他心情平静后,就骑着摩托车,将他送回家里,交待他爷爷要随时观察他的言行,多多温暖他幼小的心灵。

  有了王新华的关心和支持,浪江小学教学成绩逐年提高。2014年小学期末检测,六年级、五年级、二年级、一年级和幼儿班均获得全镇同年级前两名,三、四年级的成绩也有很大进步。六年级学生王震的征文《讲文明 树新风》荣获娄底市少儿征文比赛一等奖。2014年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该校五、六年级的舞蹈节目,双双获得白岩联校一等奖,三年级的舞蹈节目也获得联校三等奖。

  善于调处矛盾纠纷 确保一方平安和稳定

  作为一名村干部,除了宣传贯彻党的惠农富民政策、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外,还要经常调处民间矛盾纠纷,确保一方平安稳定。浪江村虽然地处偏远山区,但由于人口众多、村民思想观念落后,社情复杂,有时为了一点点小利益,村民动不动就打架,甚至打得头破血流。

  几年前,村民周某兄弟因房屋流水不畅发生纠纷,双方不顾兄弟情谊,大打出手,结果双方都受了伤,他们的妻子各自喊来娘家人和亲房来帮忙,一场械斗一触即发,这时候,作为村支书的王新华不顾生命危险,挺身而出,制止双方的违法行为,同时配合派出所、司法所进行背靠背的调解,经过几个回合苦口婆心的工作,兄弟俩终于握手言和,弟弟搬离老屋,哥哥补偿1万元。

  八组村民吴席珍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1931年出生,退伍返乡后一直在家务农,结婚后,由于妻子没有生育,就收养了两个孩子,生活过得较为艰难,加上他自己没有文化,对退伍军人的有关政策不了解,一直认为自己作为抗美援朝老兵的政策待遇没有落实到位,多次到省、市、县上访,民政工作人员多次答复他也不相信。王新华不仅关心他,而且根据他提供的线索,亲自跑到县民政局,帮他查阅档案,了解相关政策,回来后就向他解释政策,让这位老人心服口服,从此不再上访,在家安度晚年。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贺朝新 贺杨依依 康动风

编辑:曾维峰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化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