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艺海凌云翰墨香 一一彭先胜其人其事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彭剑锋 编辑:曾维峰 2015-07-13 10:49:38
时刻新闻
—分享—

  

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

   曾几何时,一句“高手在民间”的话,成了当今的网络词。其意思是一些并非科班出身的人,也达到了科班人一样的境界。

  最近听朋友说,在娄底老市政府院内,住着一位耄耋老人,为了自己喜爱的书法事业,以执着的追求,在书法领域里“披荆斩棘”,奋勇前行。后当老人迈入古稀之际,又痴迷上了雕刻这门独特的艺术,建树颇丰,被世人称之为“隐居”书法家。

  在一个周末,带着一份崇敬心情,记者走进了彭先胜老人的家,去一睹老人的笔墨风采,也感受到了老人的率真情怀。老人住在一楼,不费吹灰之力,我就找到了老人的家。开门迎接的正是彭先胜老人,看上去八十岁的老人并不显老,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了许多。老人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吐词清楚。记者进入老人的房间,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美的雕刻作品,作品都是用精致的上等木头雕刻而成。记者拭搬了几下,发觉每幅作品都有几十斤重。

  老人把记者带到了一个所谓的“书法室”,其实“书法室”就是平常人用于晒衣服之用的通道,只在上面搭了一张防雨布和几块木板罢了。桌子上都堆满了老人的书法作品,打开作品一瞧,不得不令人赞叹不已。老人的书法大气磅礴,酣畅淋漓,挥洒自如,运笔果断,无半点矫揉造作之意,是胸中情感的自然挥发。特别是草书作品,行笔龙腾虎跃,笔画飞扬飘动。老人当着记者的面,当场铺开宣纸,挥毫拨墨起来,老人的字真是一气呵成、首尾呼应。老人的房间里,也堆满了各种书法和雕刻作品,真可谓满屋翰墨香。欣赏完老人的作品后,记者对老人进行了采访,了解到了老人那孜孜不倦的书法创作历程。

  彭先胜老人,生于1935年7月,系涟源市杨家滩镇杉树村人。家有四兄弟,由于家贫,初中肄业,回家后读了两年私墊。彭先胜的父亲写得一首好字,深深的打动了彭先胜。于是,彭先胜在父亲的教诲下,学习了写字。从那时起,彭先胜常常笔不离手,几年下来,进步很大。每到春节,彭先胜还替村民书写对联。

  1958年,在农业合作化时期,彭先胜由于写得一手好字,被任命为大队会计,负责大队的宣传标语书写工作。1958年调至国营龙山林场,任会计兼办公室主任,直至1980年调出。在龙山林场的22年里,正是彭先胜学习书法创作的黄金时期,因为整个林场的宣传标语,都是出自他的手。为了抓住这段宝贵的时光练字,彭先胜买来一些名家字法的书籍,对各种字体进行勤学苦练,通宵达旦也是家常便饭。在龙山林场这所“学校”里,彭先胜的毛笔字已小有名气,颇受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赞扬。彭先胜后又调到涟源白水泥厂工作直至1990年因病退休,他每到一地工作,一路相伴的除了夫人就是笔。

  退休后的彭先胜老人,始终笔耕不辍,用执着书写快乐。即使在2003年老伴离世时,彭先胜老人在痛苦中继续奔走在书法领域的道路上。2011年,老人又迷恋上了雕刻这门艺术,子女们对老父亲要搞雕刻创作表示反对。认为和木材打交道,很容易受伤,更何况是一位古稀老人。可彭先胜老人只要认准了的事,就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任何人都无法更改。就这样,一根根木头,在老人手里,翻过来,端过去,虽然很吃力,但老人仍不放弃。对雕刻中的每一个字,老人都会一丝不苟地去完成,力求精与美。废寝忘食的创作,持之以恒的追求,其雕刻作品陆续彰显大家气派,深受同行和朋友的赞赏,有部分作品,老人还无偿赠送给了朋友。彭先胜老人对书法的执着,也熏陶着他的孙子彭嘉盾,2006年,只有7岁的彭嘉盾小朋友在“娄底市青少年书法大赛”中荣获银奖。

  彭先胜老人的书法,虽未参加过任何比赛,但老人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加以收藏。依记者的眼光来看,彭先胜老人的书法和雕刻,完全有水平去进行参赛,获得相关荣誉。可老人说:“做任何一件事,不要把荣誉看到太重,否则自己很累的。只要有追求之心,就会有快乐之意,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最后,老人的子女对记者说,今年是老人的八十大寿,经子女们商量,决定把老人一生辛苦换来的成果,编辑成一本册子,在生日那天,作为大礼物送给老人。记者问及老人的女婿邓迪华对老人的评价时,邓迪华写了这样一副对联来评价自己的岳父:德行严律声望服众,文武兼修才艺超群。其外孙女邓亦含,也非常钦佩外公,在老人生日来临之际,特赋诗两首以示庆贺:(一)八十春秋不曾闲,丰硕瑰宝代代传。栉风沐雨闯湘南,披星戴月攀悬岩。一身正气获名望,两袖清风留威严。博击横流缚蛟蟒,挥洒热血饮甘泉。(二)祖似龙山一劲松,雪霜过后更葱茏。德高望重能服众,文韬武略亦超群。家训严厉儿孙贤,儿孙贤良事业兴。谨领姐弟奉蟠桃,祖父喜观八曾孙。

  我告辞离开,彭先胜这样一位痴情书法的耄耋老人,其锲而不舍的追求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彭剑锋

编辑:曾维峰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化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