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间艺术的活化石:梅山傩戏

来源:世界遗产在中国 编辑:曾维峰 2013-12-27 13:48:55
—分享—

  梅山傩戏主要流传于古梅山地区,以新化县为核心向周边辐射,东至株洲醴陵,南至邵阳绥宁,西到怀化辰溪,北抵益阳桃江,踌8市共25个县级行政区。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梅山傩戏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载:“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见俗人祭礼祀,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而作《九歌》之曲……”

  梅山傩戏是民间举行祈福、求子、驱邪等傩事活动时搬演的娱神和自娱的戏剧形式。它们大多没有规范的演出脚本,唱腔为民间小调; 主要角色由傩艺师扮演,根据剧情需要,常常临场邀请观众参与演出。道具除傩艺师自带的头匝、鱼腹巾、师刀、兵牌、师棍、法衣、法鼓、锣鼓、牛角号等法器外,东道主家的竹水筒、斗笠、蓑衣、板凳、锄头、柴刀等日常用具以及观众,都可充当道具。伴奏用锣、鼓、笛、牛角号等简单的傩事乐器,伴奏的神祗(读奇)有东山圣公、南山小妹(亦称南山圣母),梅山神等。

  梅山傩戏是梅山傩事中傩仪、傩祭、傩艺的一部分,主要保存在大型巫事《大宫和会》、《抛牌过度》、《庆梅山》等巫傩活动中,并能以傩戏剧目形式独立存观。其表演(俗称搬)时间为秋冬两季的夜晚,动了春雷后一般不再搬演,地点在民居堂屋傩坛前,在一天中正式的巫事仪式之后。表演傩戏必须佩带与表演角色相称的傩面。傩面俗称脸子,现存表演傩面有有开山、郎君、判官、土地公、土地婆、歪嘴和尚等九个种类。与此相关的有傩神头偈如东山圣公,南山小妹(亦称南山圣母)、韩王等,置于傩坛两侧。此外,有面像吞口和由吞口衍变的“福”字纹门饰。

  梅山傩戏的傩坛分座坛与行坛。座坛即师公坛。行坛为表演傩戏时所扎的花坛,分上坛和下坛。上坛供奉傩神和家主,下坛供奉“梅山祖师翻坛倒峒张五郎”的彩绘倒立神像。现存傩戏剧目主要有《搬架桥》、《搬开山》、《搬砍路》、《扎六娘》又称(《搬扫路娘子》、《接六娘》、《踩仙娘》等)、《搬五台山》、《搬土地》(有《搬兴隆土地》、《搬天意土地》两种)、《搬都头》、《搬笑和尚》、《练将斩鸡头》等9种。

  表演的内容主要是修路架桥等披荆斩棘、开天辟地的故事,目的是为傩事主家招财、纳福、祛灾、社病。《还都猖大愿》是梅山酬傩赛愿的大型仪事,其中心意旨是十大都猖捉猫公,祭韩王(韩信),以保地方水清泰,家宅平安。其特点是情节曲折、场面壮观、气势如虹、观赏性强。

来源:世界遗产在中国

编辑:曾维峰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化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