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斯涵见习记者沈可心通讯员文惠芳刘思懿
9月9日,湖南省庆祝第41个教师节大会在长沙隆重举行。主席台蓝色屏幕上大会主题鲜明夺目,台下教师代表肩披红色绶带,面容庄重而喜悦。
上午八点半,大会正式开始。获得2025年“湖南省最美教师”称号的10位教师邓验、石家文、叶水云、吕松涛、李敏、肖三红、羿莎、郭雄辉、彭熹、谭美珍依次上台接受表彰。全场报以持续而热烈的掌声,这既是对获奖老师的祝贺,也是向默默耕耘、育才无数的教育工作者致敬。
“当我们以大地为黑板,山风作课本,教育便是生命与土地最深的对话”“科研人最大的幸福,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把成果用在人民需要的地方”“把‘鼓励’放进每一句话,把‘责任’融进每一个细节”……随后,三位教师代表先后分享自己的育人故事。不同的故事,共同的初心,汇聚成湖南教育人动人的交响。
在平凡的岗位上守望
“我叫谭美珍,来自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草原小学。”身着传统瑶族服装的她,声音不高,却一字一句稳稳地传递到会场的每一个角落。
这是谭美珍第二次站上这方演讲台,去年的庆祝第40个教师节大会上,她就曾作为教师代表分享过自己与草原小学的故事。一年过去,她的眼神愈发坚定从容。
她缓缓讲述着自己的经历:曾拼命读书只为走出大山,8年前却选择回到家乡,接手了这所当时只有13个孩子的学校。在这里,她带孩子们把诗牌挂上古树,在山野间吟唱《将进酒》,在冰雪中开运动会,在染坊学挑花。
“乡村教育是宁静的坚守,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谭美珍语气平和地说道。但当说到“感谢伟大的祖国,感谢美好的时代,感谢那么多有爱的人”时,她的声音忍不住哽咽,不少观众也早已泪光盈盈。
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辅导员高佩茹悄悄拭去眼角的泪。“谭老师让我看到,教育的幸福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被学生需要、能陪伴他们。”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她也更加笃定自己未来的方向:“我也要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更多关于成长和守望的故事。”
如今,在谭美珍和同事们以及社会各界的努力下,草原小学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人数增长到近300人。谈及这些,谭美珍面带笑意,和记者絮絮回忆起与孩子们的点滴:“看到孩子越来越自信、快乐,真的很有成就感。”
在优秀的团队中成长
“教师最大的成就,就是培养出比自己更有出息的接班人。”湖南大学张晓兵教授的话语掷地有声。作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他言辞从容而坚定。
他讲述了团队如何夯实教学基础,将新冠检测研发、国产仪器攻关等真实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亲自动手调试配方。一批批团队成员也主动承担起解决国家“卡脖子”难题的重任,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在化学生物传感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突破。
“最让我们骄傲的是,团队传承的不仅是科研能力,更是黄大年式的育人情怀。”张晓兵回忆起,团队中60多岁的老教授仍清晨到实验室带学生,30多岁的青年学者已在顶级刊物发文,构建起“老带新、传帮带”的教师发展体系。
观众席上,有一个身影显得格外认真,他同样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来自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刘志芳。
他深受触动:“我也在黄大年式团队中成长,有人带、有方向、有目标。校长甚至亲自陪我们备赛,帮我们打磨细节。”在团队的悉心培养下,刘志芳迅速成长为教学与科研骨干。他感慨,“教书育人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集体的事业,每个人都是接力者”。
让责任与信仰悄然生根
教育从来都是一项集体的伟大事业。这些优秀教师的动人故事,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并启发着一批又一批教育工作者。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教育要做的是点燃、是唤醒。”长沙市一中校长羿莎阐述着她对教育的理解:鼓励羞涩的孩子朗读自己的小诗,支持善辩的学生探讨社会热点;包容偶尔的迟到,甚至在办公室备好小糕点——用温暖,代替批评。
台下的陈宏,长沙市清水塘小学的书记、校长,正听得入神。这番话,叩中了她心底对教育的期待。“教育不是机械灌输,而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她感慨,“尤其在小学阶段,更要尊重孩子的独特性,用耐心与智慧帮他们建立自信。”
羿莎推动开发“行走的思政课”,带学生从校园内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石刻出发,走进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步入毛泽东诗词碑廊,让青年学子在亲身体验中激发爱国情怀。
陈宏立刻有所共鸣:“小学正是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我们应当用故事化、情境化、体验式的方法,把家国情怀融入孩子的认知世界。”她也下定决心,将继续创新学校德育形式,让责任与信仰悄然生根。
“最美教师,美在日复一日的坚守,美在艰难时刻的担当,美在对学生精神的引领。”羿莎说。这份荣誉,属于所有用青春与白发托起一个个梦想的老师。
话音落下,陈宏第一个鼓掌。她激动地说:“我将以羿莎为榜样,在基础教育这片沃土上深耕,也愿与所有教育同仁一起,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大会在热烈掌声中落幕,而教育的故事,仍在三湘大地上继续生长开花。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曾斌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