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显鹤的故居“南村草堂”位于新化县曹家镇梓木冲,为庭院式二重堂木质结构平房,建筑属穿斗式硬山顶,距今二百余年,占地面积600余平方米,前堂与后堂相隔5米。原为三栋木房,现存二栋。以“南村草堂”为中心,方圆500米之内,有几处景观,可供人旅游、休闲、观赏。
其故地有“招隐”“桂庄”“栖真”等石刻字体在“南村草堂”附近的山岩上,有湘皋先生拓摹书写的三处石刻,现完好无损。一处是宋·张宣公所书的“招隐”二字,写于淳熙五年戊戌公元一一七八年,距今已827年。此二字是湘皋先生从桂林隐崖上拓摹后,在道光丙午长至后一日,刻于其屋后的龙泉山石壁上。在叶公山石壁上,刻有“桂庄”、“栖真”四字。(此六字由来已载166年前的《新化县志》三十五卷,艺文三)。古代书法,无价之宝,蔚为壮观,值得观赏。
邓显鹤(1778-1851),字子立,一字湘皋,晚号南村老人,清代诗人,文献家。生于清高宗乾隆四十二年,卒于文宗咸丰元年,年七十五岁。少与同里欧阳辂友善,以诗相砥砺。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中举,道光元年(1821)年官宁乡县训导,后因病返乡。晚年应聘主讲邵阳濂溪书院十余年。除自作诗文外,他一生博究群书,广搜史籍,以整理乡邦文献为己任,对湖南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做出重大贡献。其在方志和文献搜集和校刻上贡献尤著。
邓显鹤从18岁起即编诗集,39岁时,已有《种草堂初集》、《相思草》、《北上集》、《观海集》、《过江》上、下集等14种,约8000余首。嘉庆二十三年,诗稿毁于火。后静心追忆,又经欧阳辂删辑,仅存300余首,编为《湘皋诗存》5卷。后又成《南村草堂诗钞》24卷、《南村草堂文钞》20卷。陶澍以为:“湘皋之诗,导源于魏晋,而驰骋于唐宋诸老之场。雄厚峻洁,磅礴沉郁,情深而意远,气盛而才大。”其文钞,鄞人沈道宽比之全祖望《鲒埼亭集》。
邓显鹤最为之花费心血,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对湖南地方文献的整理。《清史稿》说他“以纂述为事,心系楚南文献者三十年。”易宗夔说他‘搜讨掌故,不遗余力“、“岿然称楚南文献者,垂三十年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说他“以搜讨乡邦掌故为己任,一意表彰先哲。”曾国藩说他“其于湖南文献,搜讨尤勤,如饥渴之于食饮,如有大谴随其后驱迫而为之者”、“全省之方舆略备,巨制零章,甑采略尽。”
在整理的文献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船山遗书》的刊刻。因此晚清著名经学家王先谦由衷地赞赏:“今者船山先生竟与顾、黄两先生共垂不朽,刊书之功不可没。”经其艰苦搜集,共整理出《船山遗书》一百五十卷,于道光十九年在长沙开雕。不料,咸丰四年,由于太平军攻陷湘潭,“板竟毁于火”。湘皋先生对之汲汲不忘,多次寄书寄诗曾国藩曾国荃兄弟,督其印书。同治二年,曾国荃在先生所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又“增益百七十二卷”,“海内学者始得见其全书焉”。(以上事见《清史稿·儒林传》、曾国藩《王船山遗书序》)。王船山提倡的“尽天地只是个诚”的“实学”,对于湖湘学人“经世致用”学风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是湘学勃兴的理论基础。而没有邓氏的努力,天下学子竟不得以窥船山学问的全貌。因此,称湘皋先生为“湘学复兴大师”。
湖湘文化精神自清初王夫之后,至道光、咸丰朝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之前,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最终能得薪火相传,实得力于嘉、道年间陶澍、贺长龄、贺熙龄、邓显鹤、魏源诸人承其余绪。而邓氏以一训导冷官,力挑斯任,其功与劳大有非他人所能及者。
邓显鹤校勘并增辑周圣楷所作《楚宝》;搜集整理王夫之遗作,成《船山遗书》;编纂《资江耆旧集》及《沅湘耆旧集》;参与《武冈州志》、《宝庆府志》的修纂。湖南后学尊他为“楚南文献第一人”,而梁启超则称他为“湘学复兴之导师”。
来源:新化新闻网
作者:杨尚勤 黎明明 李晟豪
编辑:曾斌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