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内容是中国人权发展道路。安排这次学习,目的是总结新时代我国人权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成就,分析国际人权领域斗争形势,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权事业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政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从“一带一路”增进了沿线各国人民福祉,促进了国际人权事业发展,到扫黑除恶让城乡更安宁,群众更安乐,再到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彰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这些实践充分诠释了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当前,网络信息传播快而广,不乏一些境外分裂势力造谣作祟,面对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基层干部处在面向群众的第一线,要提高政治站位,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推动党组织牢牢掌控意识形态主导权,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二、依法行政保障群众权益是人权事业的必由之路
人权之本在人,用权之道在为民。人权保障状况的好坏,取决于政府的立场、态度和实践,积极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人权法治化保障的重要环节,只有把行政权力限制在法治框架之中,才能有效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已进入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探索阶段,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追求呈现多元化,社会利益调整也变得复杂困难,这些都对基层政府法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面对这些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基层干部要学法用法、依法办事,把依法行政贯穿到服务群众的每一个环节,在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实事求是、依法依规,为农村地区的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保障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权事业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权价值的集中表达,充分表达了人权的丰富内容。如何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充分实现人民利益,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导向。作为基层干部,应当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幸福生活的多样化的需求,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诉求和困难。有些虽然事看似不大,但基层干部如果多费些心,就可以让每个家庭多一点舒心,就是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人民利益的实现作为基层人权事业的立足点。(作者/新化县白溪镇富溪村支书助理 夏圣)
来源:新化新闻网
作者:夏圣
编辑:曾斌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