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家风故事|家有“书虫”快乐多

编辑:曾维峰 2017-08-24 16:32:53
时刻新闻
—分享—

  在写作路程上,我是一只笨鸟,亦没有天赋。但我真正走上今天文字工作这条路,还真与父亲那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家风有一定渊源。

  父亲出生于1949年,按理说,正好赶上了好时代。但由于家庭成分问题,初中毕业后,便只好上山下乡,成了一名孤身在外打拼的知青。及至恢复高考,他已是一名快30岁的农村青年,且已结婚生子。

  高考与他擦肩而过,但读书的种子却深埋在了他心中。因为爱看书的缘故,他阴差阳错成了县计量局(现改为县质量监督局)一名普通的职工,又因自身努力,在写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出生时,家里虽说不上富裕,但书却是极多的。虽然没有《红楼梦》、《西游记》这样大部头的名著,但《读者》、《散文》、《小说月报》之类的杂志,却是随处可见、随手可拿、随时可看的……

  我清晰地记得,读初中、高中那段时间,我总喜欢翻看父亲所订的这些杂志和报纸。只有这个时候,父亲才不会催着我做作业,不会催着我早点睡,不会催着干其它的事。

  有时,甚至还会把书前的台灯挪近一点,叮嘱我注意视力。但我的视力,还是因为经常性地睡前躺在床上看书而急剧下降了。

  大学毕业以前,我与父亲散多聚少。直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我才真正了解了父亲的那种工作精神和读书劲头。

  其时,他在《新化报》从事记者、编辑工作。当时,由于报纸排版还是手工操作。于是,每天晚上,我便看到他对着稿子、拿着尺子和计算器,一个字一个字地把他们排到样报上去。

  即使工作到再晚,他也要在床上看一会儿书,才安然睡去。在我们村里,我家的灯永远是最后一个熄灭的。他的床头,也总是摆着各种各样的书籍,新闻采访的、写作编辑的、历史文化的、思想哲学的,当然,还有一些小说、散文之类的。

  耳闻目染,我也因此潜移默化地受了一些影响。那段时间,我甚至养成了“三必读”习惯。即饭桌上必读、睡前必读、上厕所必读。现在,因生活习惯的改变,饭桌上我不再一边吃饭、一边读书了;上厕所,我也把看书大部分变成了看手机,但睡前,我是雷打不动地要读至少半小时以上书,才能安然入梦的。

  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合上一本心仪之书,推门一看,皓月当空,苍穹万里,一股快意直冲胸间。

  细细想来,我与文字打交道已十年又七了,中间除了2004年在上海打工,很少读书、摸笔之外,大部分时间还都是用在爬格子上。日久生情,慢慢地,我一天不摸书,竟手心难痒。

  如今,虽然不再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候,但看书,确实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比打牌赌博、扯谈聊天、喝酒唱歌快乐得多。

  现在,虽然我已为夫、为人父,各种事务缠身,但每天晚上、每个周末,我都会避开热闹的场所,躲进我这个快乐的时光里,享受书本里的人生,感受世间里的万物。

  特别令人快乐的是,我的这种快乐,妻子也开始感受到了,快九岁的儿子也慢慢地感受到了。

  妻子是农村人,很少读书。因为家里穷,也是初中毕业便早早外出打工。按理说,书应该与她无缘了。但在我的影响下,她也渐渐地爱上了书,并且每年要花费一定的钱为自己、为儿子买一些自己喜爱的书。

  儿子成绩虽不怎么理想,但读课外书,却也开始慢慢养成了习惯。每天晚上,总会看一会儿;周末的早晨,也会随手拿起胡乱摆在床头的各种书箱,胡乱翻一阵。

  前不久,我竟然看到他拿着一本《三生三世》大部头的书,看得津津有味。

  那一刻,我真的从内心里无比开心地,笑了。

编辑:曾维峰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化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