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对法就是编撰对联时,言事、说事、绘景都不采取直白的方式,而采用借此说彼的方法,产生似此又似彼,似彼却是此的效果。这样编出的对联往往多一层曲折,多一分魅力,多一些韵味。借对也因其技巧的限制,容易导致对偶词性的放宽。
如苏轼挽侍妾朝云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亲。
这联是单向借对。
双向借对如以下的夏承焘挽沈祖棻联:
白下人归武汉;黄初诗到文姬。
沈祖棻曾在南京(又名白下)求学,后到武汉任教,长于诗词。黄初:曹魏年号。文姬:三国时著名诗人蔡文姬。上联叙述死者生平经历,下联借蔡文姬来赞颂死者的诗才。
“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
“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
这两联均是借音对。第一联以“红”对“子(谐音:紫)”,第二联以“十”对“迁(谐音:千)”。
“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这是杜甫《曲江》中的句子。“寻常”一词具有多种意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句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便是“借义对”。
明太祖朱元璋是有名的“楹联黄帝”,他喜爱对联,也精于此道。陶安博涉经史,是朱元璋十分看重的、政绩卓著的官员。一天,朱元璋突然驾临陶安家里,见其家到处放的是书,陶安睡觉,连枕头也没有,头下垫的都是书。朱元璋感慨万千,吟出一句下联。陶安看见朱元璋手里摇的折扇上画了幅山水画,就以此为题材,对出了上联。这副对联是;
扇写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枕眈典籍,与许多贤哲并头。
这里朱元璋称赞陶安的品格非常好,却没直说,用陶安拿典籍作枕头的细节,说他与“许多贤哲并头”,这自然是称赞他是古圣先贤一流的人物了。陶安也拿朱元璋折扇上画的山水画的细节,称赞朱元璋是开国的明君。他俩或借扇上的“江山”来代大明的江山,或借典籍来代古圣先贤,委实对得天衣无缝。
朔雪飞空,农夫齐歌普天乐;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这是宋代苏东坡和黄山谷的对联。苏、黄都是大文学家,两人交谊甚深,但黄山谷一直以不能超越苏东坡为遗憾。一天,苏东坡邀黄山谷出门郊游,直到明月悬空才回。路上,黄山谷看见农民耕作归来,就出了上联。“朔雪飞空”,这里是说月光如雪一般皎洁,农夫回家时边走边唱。黄山谷出这联是想为难为难苏东坡。而这联后面的普天乐,既指当时农夫唱歌,又是个词牌名。苏东坡往河里一看,借景抒联,说晚霞映水,渔人归来,边划船边唱满江红。这满江红既是晚霞映水的实景,也是个词牌名。两人都用借彼言此手法,黄山谷似是说农家乐,却是说词牌名《普天乐》,苏东坡似是说晚霞映水满江红了,亦却是说词牌名《满江红》。
有感于先贤、高手们的借对对联,吾亦吟就:
借音借义借景抒怀,情思委婉;
切事切人切题撰对,趣味融和。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晓艳
编辑:曾维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