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绣鞋绣凤,凤头鞋,鞋行凤舞;
刻烛刻龙,龙脑烛,烛尽龙飞。”
上述第一联是明代书画家唐伯虎与祝枝山在郊外小饮时,看到农夫用木制水车往地里车水,又见村人在晒谷场上用木制风扇吹出稻谷里的碎草、秕谷而即兴题答的联语。
第二联为传说一才女嫁与一秀才,在洞房花烛夜,才女“考试”秀才的题答对联。
这两联均是前句的尾字为后句的开头字,均成首尾相连形式,两个句子的头和尾紧密联系,顶在一起,使其内容环环相扣,语义连贯,反映事物间的连锁辩证关系,表达回环复杂的思想感情,产生蝉联美感。这样的修辞手法即是顶真或顶针,也叫联珠。包括句中顶真、句间顶真和句句顶真。
如:
山水联:
“湘水水甜甜似蜜;韶山山美美如屏。”
长沙龙王庙联:
“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
春景联:
春风拂柳柳梭莺,莺莺引线;晓露随花花养蝶,蝶蝶为媒。
采石矶三台阁联:
高阁临江,江腾浩气,气添万里雄风在;
扁舟载月,月洒清辉,辉映千秋胜景开。
梓里一财大依仗几个钱,动不动就恶语骂人。笔者曾撰联规劝:
恶语粗兮,粗兮轻鄙,轻鄙而损伤左右;
能人富也,富也大方,大方要接济贫穷。
这一联余认为既是词语(粗兮、轻鄙,富也、大方)顶真,又是运用“反复”修辞手法的联语。
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顶真”对联故事很多,这里简介二、三。
清朝末期,笔者梓里附近有个山塘村,一年季秋,村里有个姓周的做亲,娶的是相隔20多华里外的大田村一户人家的小姐。按着乡俗,迎亲嫁娶要联对搞点斯文,显露村上文气。出嫁那天,大田村老早就请来一位老秀才压阵。老秀才打听到山塘三面临水,水堤边垂柳依依,眼下又是晚秋季节,心中便有了底。新娘上轿前即抛出上联:
山塘边插柳,柳叶落,落罢条条光棍;
这上联闹得前来迎亲的山塘人红脸。按乡规,如不能对出,男方就须向女方磕三个响头,女方才准新娘上轿。正逢老秀才得意之际,孰不知山塘人早已把吾族老祖吉堂公搬来对阵。吉堂公何尝不知大田村种瓜出了名,于是他回了下联:
大田里种瓜,瓜果熟,熟之个个脓包。
这“顶真”对联对得工整,骂得尤为气顺。
从前湖南永州一家李姓员外,其满女李小姐与张叟的顶针联语亦可谓绝妙、工整。
李小姐以自身装扮为题,出联曰:
头戴凤,凤带头,头动凤飞;
张叟想起早几天看戏,舞台上扮演天子的穿着绣有金龙的龙袍,灵机一动就对答出下联:
身穿龙,龙穿身,身摇龙摆。
从前,在川北的安乐镇,曾做过七品县令的周洁与妻子同文墨结下不解之缘,也自然而然地成了自己女儿春花姑娘的老师。
镇上秀才李林的文才,春花姑娘早已知晓,她俩已暗暗相爱。李林请了媒人,两头奔走,择定吉日,正式到春花姑娘家相亲。周洁夫妇却要亲自以“联”相“考”后,才能相亲。
这天,李林来到周家,堂屋中一番客套后即清静下来。此时桑房中蚕儿吃叶的“沙沙”声就显得格外清楚。周洁精神一振,爽声吟道:
田栽桑,桑养蚕,蚕做茧,茧缫丝,丝织成绫罗彩缎;
李林听了,心中一怔:这上联用了顶针修辞法,真难为人呢!正当他左思右想时,大门对面的山坡上有只山鸡大叫几声后扑扑起飞,山鸡飞起的茅草丛中,一只野兔呼地跑了出来。李林看得真切,心中一喜,立刻对出下联道:
山长草,草藏兔,兔生毛,毛制笔,笔书写锦绣文章。
周洁听了,忍不住连声称妙,笑眯眯地看看夫人。那意思是说:这李林还真有肚才呢!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志伟
编辑:曾维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