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
第一次相见,与任何一次没有异样,似乎就是很久的熟人。都少话,似乎可聊的极少,但全不设防。这是一个内秀的男人,连气息都是文气的;这是一个沉静的男人,符合我对这一气质的向往——曾经,我自评为“很沉静但不安分”,其实,沉静背后的他,也是不安分的——至少在他对语文的论见上。他是伍福常。
历程:
伍福常,湖南新化县人。全国中考语文试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南省中语会会员、娄底市作家协会会员、新化县中学语文教研员。曾为《青年教师》《优秀作文选评》兼职编辑、《作文评点报》名师团成员、《青少年日记》指导老师。在《语文建设》《理论导刊》《中国教育报》《语文报》《初中生》《语文知识》《语文教学之友》《语文天地》《作文教学研究》《试题与研究》等几十家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500多篇。参加编写各类书籍20多本,其中,《高中语文读本•必修2》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选为《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的配套教材,面向全国发行;主编书籍13本,多本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畅销书。指导学生在《初中生》《作文成功之路》《疯狂作文》《阅读与作文》《作文新天地》《高中生》《中学生阅读》《课堂内外》等刊物发表作文300多篇。被2015年第2期《求知导刊》选为封面人物。
他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崇尚合作、民主、平等对话的理念,形成了幽默风趣,知识广度与高度、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欢。
接触:
尘衣:伍老师,您好!您出生在一个非常偏僻的小山村,老师身份的始发站也同样在一个闭塞的乡村中学。就当时的教学环境而言,各方面条件都不是太好吧?
伍福常:尘衣老师,您好!您说得对,我最初走语文教学这条道路条件是比较艰苦的,一是作为教师的职业起点,我是从一个简陋的乡村学校开始的,当时学校的教学设施落后,老师连教学的参考书都不齐全,也没有条件接触种种最新的报纸、杂志,更不用说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二是教师的观念大多简单实在。“上完课就万事大吉了。”“打打牌,娱乐娱乐就好!”几乎没有人再想去对教学做深一步的思考和探究。在这样的环境中待久了,其实是很容易让人迷失人生方向的,而现实是,当时绝大部分老师真的就慢慢地沦陷于这样的生活且无法自拔。老实说,当时这样的教学环境,对一个于教育还有些梦想和坚持的人来说,其实是有些尴尬的。
尘衣:是的,看着周遭人迷失在这样的生活中,确实也会心疼。似乎这又是大多数农村学校面临的问题。那么,是什么让您走上了今天语文教学研究的道路,并对它深深着迷的呢?
伍福常:一是我始终坚持自己对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因而始终不曾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与目标。二是我喜欢语文,有一种来自灵魂深处、发自肺腑的喜爱之情。也许,这是我从小喜欢阅读的缘故。记得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我就喜欢阅读古典通俗演义小说、明清笔记小说,然后顺着这条路读了一些名著、唐诗宋词,以及当时流行的朦胧诗等,那时对文学的求知若渴,让我日渐亲近了母语,也对语文和文学产生了更深刻的情感。三是我这个人喜欢思考,于是常能发现一些问题。这也得益于我所工作的学校,当时,一些对于城里学校或者优秀学校来说不是问题的问题,在乡村学校可能是大问题。我记得2000年参加工作的时候,每次听老师的公开课及私下讨论时,大多数老师对学生的错误问题一般都只是简单讲解,或者视而不见。我感觉这是教学中的大问题。那么,怎么解决呢?于是我写了一篇《试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纠错策略》的文章,发表在2002年的《语文天地》上。就是这篇文章,开启了我教研的起点

尘衣:我个人比较关注创新这一块,作为出版业的一员,深知出版是文化工作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创新从某种层面反映了文化的创新,不可小视;作为一名教育媒体人,更是关注教育领域的更前沿。在实际工作中,我也常常这么要求自己,尽可能体现出一定的创见性。不管哪个行业,创新总能推动事物更好、更快地发展。教育当然如是。我感觉到,您确实是位教育的有心人,不但关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且注重教育思考,继而去做更深入的教育研究。您对教育的思考与热忱,促使您一步步迈开对教育教学的研究步伐。您对教育的执著,还真是值得年轻老师思考与学习呵!那么,您是怎么看待教学与研究的呢?
伍福常:对,对,您说的创新,恰好涉及了教研的本质,教研应该是教学与研究的结合体。教学如果仅停留在知识的传声筒层次,那么充其量,教师也只是充当了教书匠的角色,他很难带给学生真正的智慧与创新,而这样的教学现状,也正是当今教育受到很多专家诟病的地方;而教育研究如果离开了教学,就是不接地气,有如海市蜃楼,它对教学的指导意义与价值也就不能突显,这也是一线教师对专家很有意见的地方。教育思考的触角应紧贴教学,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不断总结教学规律,从而指导课堂教学,或者把自己的教学思考与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这才是真正的教学与研究完美结合。
尘衣:您对语文的教学和研究的关系分析得极为透彻,那么,您又是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您对语文的思考的?另外,您能对语文教学手段能提些好的意见和建议吗?
伍福常:我一直以为,语文很大部分内容是关于文化的,关于灵魂的。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高贵的灵魂是语文的责任。在教学中,我更多地把它落实在语文的阅读和写作上,争取让学生的灵魂融入其中,自由行走在文字与心灵之中。具体的做法呢,一是“背”和“读”。“背”就是背诵唐诗宋词。我从唐诗宋词中整理出三百首,分三年级逐步带着学生背诵,要求倒背如流;“读”就是我每周抽一节时间来阅读经典著作,并要求做简单批注。二是“写”。就是扎实落实写作要求。起步阶段,学生每周自由写作内容,我做好检查与批阅,我自己也每周写一篇,在作文课上与学生分享。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也慢慢地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更可喜的是,由于对写作的热爱,所教的学生当中,也逐渐有一部分学生在写作这条路上稍有成就——开始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作文。
尘衣:您这些语文教学的措施,让我感触颇深——您这是带着学生行走在语文的灵魂深处,扎实学语文。我也会深入课堂,了解一些一线的教学情况,但是,有些情况我不知道是否值得乐观,比如“xxx课改模式”“xx语文”等大行其道。感觉就是语文很热闹,很喧嚣,但实际效果不知又是怎样的呢?您作为深入其中的研究者,怎样看待这些现象?
伍福常:对于语文,我个人认为它应该是一门沉静的学科,要遵循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富有底蕴和深度。语文教学不能有统一的、固定的模式,语文很多时候需要用心灵去感悟,用灵魂去享受,“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如果受固定模式的桎梏,那语文也就失去了它独特的蕴味。语文老师应该带着学生扎扎实实做好“听说读写”的功夫,走语文正道。这就好比一栋建筑,先要有它的扎实根基,才会有基础之上样式的伸展自如,或富丽堂皇,或个性独特。

尘衣:伍老师,您从乡村走来,现在扎根在城市,对乡村与城市的语文教学都十分熟悉。请问:针对乡下与城市孩子的语文教学,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
伍福常:教育的城乡差距是十分明显的,具体到语文教学来说,一是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方面的差异——当城里老师用上“互联网+”来辅助教学时,乡村教师还是一本书一块黑板与一支粉笔在教学;其次,是教学理念的差异——当城里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时,乡下老师可能还在背诵试卷。教学理念与思想是最大的区别。我认为,扶持乡村教育是当前一项比较紧迫的任务。
尘衣:我省在扶持乡村教育这块,力度越来越大,去年,我就在一篇评论《“湖南模式”让农村教师吃下定心丸》中,第一个以“湖南模式”来概括湖南教育在这方面所做的尝试,以及所取得的成绩。相信未来,乡村教育会越来越好。与您愉快地谈了这么多,我比较好奇的是,在您眼中,语文有着怎样的样貌与品格?
伍福常:我以为语文是唐诗或者宋词中某一位站在楼阁上的清纯女子,明眸善睐,亮丽动人,在阳光的斜照中捧读一本诗书,或吟或诵,每一个表情动作都是文字与典故的优雅化身,每一句发声都是音韵与平仄的真情对白,散放出无限的魅力。
尘衣:呵呵,很动人!听起来诗意,而实际上做教学研究,挺辛苦的。
伍福常:是的。教学研究从某种程度来说是知识、思考、经验、智慧的历练,需要静心来琢磨,需要付出很多心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尘衣:谢谢您。最后,关于语文或语文教学,关于语文的学习,请您对尘衣之约的读者提一些贴切的建议吧!
伍福常:让语文在每一位老师和学生的心里,诗意地栖居!心朝语文,春暖花开!
后缀:
回答完我的提问,伍老师多次谦逊地说,回答得不全面,见解不深刻,希望我和读者原谅。说这些话时,他是真诚的,一如照片中,他的模样。希望读者朋友就本文内容提出您的看法,欢迎留言联系。——尘衣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初中生》编辑/尘衣
编辑:曾维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