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陌上悲烛,辉耀长空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曾文波 编辑:曾维峰 2016-01-18 09:35:47
时刻新闻
—分享—

副标题:——记好人康纪远老师

  新化新闻网讯(通讯员 曾文波)“伤心怕读陈情表,念父难闻蓼莪诗”,一副再寻常不过的挽联。一个为他人写了无数对联,所撰楹联登上《人民日报》的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其身后的挽联竟如此平常!康纪远老师的遗像摆在厅堂正中,像前长明灯烛光摇曳,在无声地诉说着康老师的故事,表达着所见者的酸楚。1月12日,康纪远头七,儿子康碏默默地看着镜框里慈祥的父亲,凄然泪下……

  湖南,新化,在边远的温塘镇,因为盛产煤炭,繁荣村没有一般村落的贫穷,倒真有些“繁荣”。在散落于山丘田垄间众多略显“雍容”的房屋中,有一间三出三进的两层砖木结构瓦房,不起眼地不协调着,这,就是康纪远的家——三道从地基一直蜿蜒到屋顶的三四厘米宽的裂缝,昭示着这个家庭的破败。

  怎么也无法想象,扶助鳏寡老人出手几百元,资助贫困学生动辄上千元的“大气”的康纪远,家庭竟然如此破落。

  从康纪远家里出来,只觉心情无比沉重,在物欲横流的世界,就有这么些康纪远们在默默坚守着自己心灵的家园,纯透,不含丝丝杂质,直教人肃然,除了尊敬,还是尊敬!

  来到康纪远任教的温塘中学,走进康纪远租住的房间(因校舍改建,学校为部分老师在校门口临时租赁了一层民房),这里已空空如也,只有几张2015年下学期的功课表和作息时间表贴在墙上,孤孤单单,刺眼。想找康纪远最后批阅的期末模考试卷,斯人已逝,斯物亦无处觅其踪了……1月5日早上7点,康纪远既已开始批改试卷,8点多,康纪远感觉头部剧烈疼痛,9点58分,经抢救无效,康纪远离开了这个他无限眷念的世界。他没有活着走出这个房间,永远地离开了热爱的学生,离开了他热爱的学校。他走时,距离退休仅两个星期,他走前一个小时,还跟同事说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在得知康纪远离世的噩耗后,当地论坛、朋友圈等社交媒体被刷爆,短短几天时间,跟帖达2万多条,康纪远亲朋、文友,他曾经的学生,用不同的语言表达着对他的思念:

  “新化教育少了一位同行,天堂多了一位作家。”

  “纪老师千般不舍,无非三尺讲台,几根粉笔,风号雨泣人何处;远博士万分难离,空对一台电脑,数副楹联,月落乌啼泪满天。”

  “昨晚风雨交加,今天天昏地暗……”

  “来去匆匆,可歌可泣!一路走好,博士安息!”

  “先生告诫,谆谆教诲,有如昨日……肝肠寸断!”

  “释纪纲人道一支粉笔两行文字,藏远虑深谋几步象棋满座门生。”

  ……

  名符其实“远博士”

  1956年出生的康纪远,是从民办教师开始做起的,之后考取新化师范,毕业后成为公办教师,后来参加电大的函授学习,相继取得专科、本科文凭。在康纪远的人生字典里,有一个关键词——钻研,因为对业务知识的渴求,康纪远孜孜以求,从未倦怠,日积月累,这个七十年代的高中生逐渐“渊博”起来,竟为他赢得了“博士”的称号。

  因为工作需要,康纪远教过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政治,连英语都能教,当过总务主任,任过校长,“只要肯钻研,没有什么是教不好、做不好的。”康纪远经常这样说——特岗教师不敢接非专业课程时他这样劝,年轻教师畏难时他这样鼓励。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一门全新的课程,过不了多久,他就是专家了。在康纪远的遗物里,有一份论文手稿:《思想政治课兴趣培养探究》,论文中写道,兴趣是驾驭课堂的最好老师,教学当激趣解困,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列举教学中的亲身案例,诸多心得,谆谆教诲,如言在耳。手稿后面的日期是2014年,时年58岁的他,在即将退休的时候,还在搞教学研究。

  康纪远爱好书法,平时喜欢搞点书法创作,这与他擅长撰写对联息息相关。钻研对联,是康纪远的“第二职业”,所撰对联水准极高,2015年3月,他正式成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对联要书写上墙,而在康纪远的文友中,就有诸多书法家,他们以联为介,惺惺相惜,你给我一副对联,我给你一幅书法作品,一来二去,康纪远的书法也水涨船高,竟有人来请他来“润笔”了。

  “远博士”可不是浪得虚名。

  近60岁的人了,玩电脑一点都不输年轻人,微博、QQ群里有一个“好梦桥”,“好梦桥”就是康纪远。发微博,上论坛,跟帖子,刷朋友圈,登QQ,样样精通。电脑维修,网线安装,每一样都是自己动手,堪比专业师傅。同事的电脑坏了中毒了,康纪远定会大显身手,说话间,手到“病”除。闲暇时,就在电脑上玩象棋,一玩上象棋,学校里、镇上,就难逢敌手了。

  康纪远还有一个特长,就是水电修理。把工具箱往地上一摆,一举手,一投足,派头就出来了——十足一个老师傅。

  康纪远之“博”,不仅在知识之渊博,业务素质过硬,更在于爱好广泛,样样精通,专业技能多。

  爱生如子“摆渡人”

  康纪远离世一星期了,今天,203班本该有政治课,但康老师再也不可能站在讲台上了,丁志旺一直沉默着,一言不发,但眼里噙满了泪水,显然,他还没有从失去老师的悲痛中走出来。“康老师上课风趣幽默,大家都喜欢他。”204班的曾满春抽泣着说,“只要有同学提出字看不见,康老师会立马擦掉,然后一笔一划重写一遍大的。”缓了一口气,曾满春哭了,泪流满面:“我们都想他……”

  现年30岁的康娟,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那时身体差,离校远,康纪远就让她和女儿住一起,同吃同住,有什么好吃的都顾着她,从不把她当外人,这样一过就是两年。康娟父母多次提出要给点生活费,都被康纪远拒绝了——“一个小孩子能吃多少呀,况且我真把康娟当女儿了。”康娟回忆,康老师不仅对她一个好,对全班所有人都好,冬天为学生烧开水,一烧就是几十壶,一烧就是一冬天,别的班都有生冻疮的,就她们班没有。遇到有学生没吃饭,宁可自己不吃,先让学生吃。学生感冒了,从不收为他们买药的钱,还说没有几个钱。“但我们都知道,积少成多,况且老师本身不富裕。”有一次康老师看到一个同学老揉眼睛,就拿自己的毛巾给他擦,结果康老师也感染了红眼病,眼睛肿得好大,那个同学充满愧疚,康老师还一个劲安慰他。因为当年中考没考好,感觉没脸见老师,“几次打通了电话,听到康老师问是谁,每次都一句话没说,赶紧挂了……这是我永远的遗憾。”“听到老师突然离世的消息,我完全懵了,不是说好人有好报吗!”

  还有吴追圆,既是康纪远的学生,也是他的同事,“那时家里缺劳力,父母准备让我辍学,是康老师,一遍一遍往我家里跑,甚至到我家地里帮着挖红薯。”40岁的吴追圆红着眼圈,望着天花板,话语有点喃喃:“没有康老,就没有我的今天。这几天一直在扯头发——我们的师生缘就这么断了?就这么断了?!……”

  摆渡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扛一肩责任道义,撑一篙雨雾风霜,只为那一船美好的春华秋实,薪火传承!

  一身正气“守护神”

  说起康纪远,温塘中学的门卫话就多了。社会上偶有一些闲杂人员来学校,正门进不了,就攀围墙,康纪远见了,几步上前,怒斥,如果无效,扛个木棍或捡起砖头就上了,“那态度和架势,和对待学生,判若两人。”前不久,有三个染着杂颜色头发的青年骑着一辆摩托车,轰着油门,几次进出校门,如入无人之境,气焰十分嚣张,康纪远来了,特有的大嗓门压住了油门,镇住了混混,面对康纪远的威严,只得灰溜溜地走了。204班班主任回忆,2015年上半年,有百十个学生聚集在一起,大有打群架的可能,也是康纪远一声断喝,学生见是他们尊敬的康老师,立即作鸟兽散。“一年365天,至少有350天在学校。”康秋菊老师充满敬佩,但秋菊老师老师赞赏的,却是康纪远妻子怨恨的,天天守着学校,家里自然就少了照顾,对丈夫的以校为家,妻子是颇有怨言的。

  有一年,因为计划生育,乡里和派出所执法过当,康纪远为村民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被抓起来了。康纪远不为自己处境想,却安慰身边的村民:我们群众要懂法守法,他们也不能知法犯法。义正词严,维护了村民的正当权益。

  “有国才有家,搞好学习就是爱国。”康纪远这样教育学生。第一个国家公祭日,康纪远撰写了一首七律:

  国家公祭南京城,卅万同胞被日凌。

  堆堆白骨生仇恨,个个冤魂盼晏宁。

  首首哀歌哭死者,桩桩罪证斥东瀛。

  不忘当年民族耻,但求华夏早中兴。

  进温塘中学右边的墙上,张贴着2015年的国庆节宣传画,康纪远的一首排律排在最上面,以习近平访美为切入点,内容囊括了2015年以来中国在国际上一件件有影响力的事,豪迈,充满了对今天祖国的热爱,激情四射。“每年国庆刊文,远博士都会有作品,或对联,或书法,年年如此,明年不会有了……”谢丽群感慨颇多,康纪远离世前两个小时,谢丽群一直在场,“明天和意外,谁也不知道哪个先来!”

  敢担当,康纪远用并不魁梧的身躯,守护着学校,敬畏着国家。

  严苛节俭“苦行僧”

  一条鲢鱼,鱼头鱼尾炖豆腐吃一餐,其余的用油炸了,能吃一星期。一星期只买一次肉。蔬菜只买赶集散场后别人卖剩的菜,那样的菜便宜,“两块钱就能买很多。”——康纪远还洋洋自得。儿女要搞点好东西给他吃,他反对,对他们又是一番“奢入俭,俭入奢”的大道理。剩饭剩菜不倒,留着下顿吃。一年到头没见怎么买新衣服,今年夏天穿的衣服是去年夏天的,今年冬天的衣服明年冬天接着穿。

  “太朴素了,朴素到可谓艰苦,节俭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邻居谢丽群说。看到一张2015年上半年温塘中学教师爬山比赛的照片,照片上康纪远健步如飞,细看他那双鞋,却是一双不合时令的冬天皮鞋,T恤也是十几块钱一件的地摊货。

  但节俭“吝啬”是对康纪远自己的,对身边的人,康纪远大方得像个大款。学生孝敬的几百上千块一斤的茶叶,摆在桌上任人取用。电脑从不关机,谁都可以用。妻儿送来好吃的,立马喊来好朋友分享。对待有困难的老人和学生,他出手大方,倾其所有。为别人做事,从不收费,以他的多项“专业”,哪怕稍微收点费用,生活比谁都会过得更好。女儿曾经建议撰联收费,退休后开个店面,对此康纪远断然拒绝——“开店面撰联可以,但绝对不能收人家的钱!”

  有求必应“观世音”

  “给你,你的电脑可以用了。”康纪远笑嘻嘻地把一根网线递到谢丽群手里,惊讶得谢丽群嘴巴都合不拢了。不经意间的一句“想上网”,康纪远就替他把一切都办好了。

  正月初三,一个老师家的水管坏了,一个电话,康纪远就过去解决了。关于水电维修,温塘中学周校长初略算了一笔账,“一年至少为学校和老师们节约上万元。”

  康秋菊老师的锁坏了,束手无策,正心急火燎时,康纪远提着工具箱来了,“看你在撬锁,你给我打个电话不就完了。”三下两下,康纪远拿着换下的坏锁对秋菊老师说,“去总务处领新锁吧”。——“今后再有东西要维修,到哪里去找康纪远老师……”康秋菊泪眼婆娑。

  当地人对门联有一种特殊的情节,每每向他求联,他必倾心而为,从不推辞。问清所有细节,求家愿望,每副对联都是独一无二的,有时刚短信发一副对联过来,过不了多久又发过来短信——再改后的作品,每副都力求尽善尽美。

  学校里需要一个生活辅导员,领导找到康纪远,康纪远二话没说就接下了。每天晚上查寝到11点,有时在学生宿舍楼蹲守到12点,一直到所有学生进入梦乡了他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去,早上又要比学生早起一小时。“生活辅导员确实是个苦差事,那个辛苦,所以没人愿意干,亏他能坚持这么久。”继任的钟已望老师充满了敬佩。

  同样的苦差事还有守校。寒暑假孤单寂寞,节假日万家团聚,他形只影单。与他有28年交情的老友康福柏每谈及此,老泪纵横,“真正的以校为家,还有几个年都是在学校过的,不知他是怎么做到的。”

  2015年12月31日,温塘全镇初三期末考试,康纪远去较远的另一所中学监考,那个学校的老师怜惜他:“这么大年纪了,可以摆摆老资格,让年轻人来嘛!”康纪远微笑着答:“要退休了,明年就不来监考了……”殊不知,他是顶替另外一位临时有事的女教师来的。

  “明年就不来监考了。”一语成谶……

  舐犊情深“孺子牛”

  康碏和康婳是康纪远的一双儿女。细数着父亲的几千册藏书,翻看着父亲的获奖证书,抚摸着父亲读师范时的读书笔记,康碏几度哽咽,一旁的康婳早已泣不成声。

  “父亲从来没有打骂过我们,连重话都没有说过,犯了错误总是劝说,苦口婆心。”

  “即便我现在生意失败,生活不如意,父亲也只是默默支持,他走了,我家的顶梁柱就倒了……”

  ……

  三个孙儿,是康纪远的掌上明珠。手把手地教书法,一道题一道题地改作业……康纪远特别关注大孙女,才11岁,就想着要她继承自己的事业,经常提醒孙女“当老师就要写一笔好字”。

  康纪远曾经跟儿子提到,“你爷爷70岁去世,你大伯二伯也是70岁上去世,我们康家就是这个岁数,我还有10年……”这10年,康纪远说要存些钱,一是做三个孙儿的大学学费,一是想建房——现在的家是危房,不敢住人了。新房落成的对联都已撰好,并请文友书写好了:石筑画堂圆昔梦,月明福地照红人。“石”“昔”系碏字拆开,“月”“红”是儿媳的名字,康纪远用心良苦——但这一切,现在都无从说起了……

  李燕老师有一次上城,见康纪远带着工具箱也在候车,李燕好奇:“又给谁修东西去?”“给我家孙子修玩具去!”康纪远骄傲地说。

  情牵桑梓“好梦桥”

  康纪远家乡有一条桥,叫好梦桥,是从前连接外地通衢上的重要石桥。以家乡石桥做自己的网名,表达了康纪远情牵桑梓,浓浓的乡情况味,“好梦”也寄寓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康纪远跟好友提到过,退休后,就在村里养养鸡鸭,喂些牛羊。康纪远学生在一篇悼文里这样描述老师的退休梦想:“师每谈及花甲退休之余,仿陶潜,建桃源,羡隐居,乐天年。春秋代谢,有务中园。载耘载籽,及育及繁,欣以素牍,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

  每次回家,康纪远都要到邻里老人那里坐坐,嘘寒问暖,遇有急困事项,总是施以援手。鳏寡老人,均受其扶助,村里人不懂康纪远力行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道,只是尊敬他,无论岁数比他大的还是比他小的,都尊敬他。

  因为排行老六,村里小辈都叫他六叔。村里红白喜事,需要他帮忙的做事的,随叫随到。同村康和兴说:“六叔几次叮嘱,村里有事,一定电话通知他。其实他不说,我们也会告诉他,我们需要一个主心骨!”

  有一年,村里买了一台大型水泵,因为质量问题与厂家闹矛盾,康纪远出谋划策,更是几次跑到外省的厂家据理力争,硬是为村里挽回了损失。“所有花销,都是他自掏腰包,没有花村里一分钱。”康和兴很动情,而康纪远是这样说的:“我有国家工资,不在乎这点钱!”

  “父亲喜欢电视连续剧《乡村爱情》,从第一部到第八部,他一集不落地看完了,看完了还要回看。”女儿康婳知道,父亲扎根农村,《乡村爱情》里有父亲的生活。

  现就读于衡阳师范学院小教大专班的康欣,可能到现在都还不知道,在读大学前,一家人面对学费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好心的镇领导为她送来4000元,资助他读大学。而从中牵线搭桥的就是同村人康纪远。

  有学生出息了,有朋友发达了,康纪远就跟他们“化缘”: 贫困学生,资助一个呗!康桃艳,康葵玉,阳林……都是因“佛缘”得以继续学业的,虽然他们初中毕业都已经很久了。

  康纪远走了,燃尽了最后一滴烛泪,带着周围所有人的不忍和难舍,撒手西去,但他不朽的精神,有如燎原之星火,越来越旺,越来越旺,照亮长空,辉耀永远!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曾文波

编辑:曾维峰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化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