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探先觉求知路 题切情感慨联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敏青 编辑:曾维峰 2015-08-16 11:16:37
时刻新闻
—分享—

  新化新闻网讯(通讯员 陈敏青)近日,我们慕名去湘中安化梅城,拜访了梅城诗社的几老,重点了解1917年暑假,时在湖南一师求学的毛泽东和其学友萧子升游学梅山、调查和探讨梅山文化的史实。那天边走边听介绍边抒发感慨题联的情景,令人回味。

  梅城是安化的古老县城,亦是梅山的中心地域。我们一到梅城,就循着毛泽东与萧子升曾经走过的道路,经孔庙,仰宝塔,登紫云山。

  吴老介绍,那次毛、萧经过孔庙,庙里有计时的滴漏铜壶,年代已久。梅子岭下,清泉爽口。他俩还登上宝塔,远眺塔下洢水,碧绿如蓝,塔侧紫云山巨石如镜,阳光反射梅城。其情其景,令毛泽东挥毫题诗于塔壁:

  洢水拖蓝,紫云返照;铜钟滴水,梅岭寒泉。

  伫立塔前,看到这诗情浓郁的佳构,潇洒的字体,心潮无比兴奋。一会儿,令大家抒发:

  铁画银钩,耀彩生香在壁;中梅宝塔,垂功献瑞于城。

  揽景途中,廖老介绍,毛泽东、萧子升来到梅城,即找来《安化县志》阅读,从而知晓宋神宗熙宁五年,章惇开梅山置安化、新化县的情况。毛泽东曾说,章惇是北宋大臣,当过宰相,与大文豪苏轼是对头。章用重兵镇压湘西少数民族起义,他开梅山的真正含义即为此。不过,从此梅山与中原地区之间的交往打通,尤其是食盐运进,很受欢迎。安化、新化的“化”字就有“同化”“王化”之义,是征服者的语气。

  廖老接着说,毛、萧那次游学,背着包袱,仅带一套换洗衣服与文房四宝,沿途给人写对联,找文人切磋学问,以求生存。访贫问苦,励志拯民,是他们探求的重要内容。

  听到介绍,特别是知晓靠给人写对联来谋求游学生活,老陈、老萧就来劲了。他俩一题一答吟就:

  独立求生,了解梅山文化;虔诚读史,探知社会渊源。

  他俩的联语,令老刘、老康心痒痒的。不多时,刘、康亦合作吟出:寒士精神,励志探求新事业;梅山文化,修身改造旧山河。

  老杨感慨道,是啊!毛主席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就注重勤勉学习,注重在困境中拼搏,磨砺意志。你俩的联语说得多好啊!

  周老富有兴趣地接着说,安化有个夏默安夫子,清代两湖学院毕业,与宝庆的魏源一样,是一位科场失意学者。夏老著有《中华民族同胞考说》、《安化诗抄》、《默安诗存》等。毛、萧拜访夏老,夏老为试探二位学问而挥笔写就: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毛泽东举笔对出: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对句令夏老赞叹不已。他即留毛、萧交谈、吃饭,临别时还送上八块银花边。

  在紫云山上休息时,周老又兴奋地说,1953年5月,日理万机的毛主席给安化县政府来信,说他与夏夫子的交往,嘱把《中华民族同胞考说》一书寄去。可惜夏老早已去世,书稿散失。毛主席后来还对他的同学罗驭雄说,你们安化的夏默安是个饱学之士,经、史都好。

  听到这里,大家心潮澎湃,你言我语又吟就:

  数百里奔波,求生存,临场应对,赢得鸿儒满意;

  卅六年过去,研经史,寄信述情,招来主席关心。

  切题的联语赢来主、客阵阵掌声。

  简朴的中饭后,顾不上休息,我们随诸老来到诗社办公室,随后听康老侃侃而谈。毛、萧那次游学冒暑前行,经宁乡、安化、桃江。他们利用送对联的机会,广泛了解历史地理,民情风俗。到益阳时,住进龙洲书院藏书楼下的书房。晚上闷热难熬,就干脆到资江河里游泳,游完后以石头做枕头,睡在河滩上,感受河风的清爽,星月的明丽。艰难而浪漫的游学生涯,令后来毛主席坚定地认为,要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广大农民的处境。

  说到这里,老陈、老康又以联抒发对二位先觉的景仰:

  月亮当灯,江岸为床,石头作枕,欣然享受清凉夜景;

  梅山游学,龙洲交友,表面送联,实则调查困苦民情。

  联语令康老谈兴高涨。他接着又说,后来萧子升长期乔居外国当教授,但对那次不平凡的游学,专门写了《我和毛泽东曾经是乞丐》一书。其中一节令人难忘。那次游学正值盛夏,一天午后一点,二人又饥又渴,行至一路边大树下小食摊前,他们咽着口水,但口袋里分无半文。

  好心的食摊大嫂见其窘态,就免费让他俩喝足茶水。喝茶后饥饿更厉害了,毛泽东即求那大嫂帮助找一读书人家。正好离食摊不远的小山坡上住着一位老绅士,是满肚诗书的翰林,已告老还乡。毛、萧合写一诗用信封装好,写上“刘翰林启”。

  几经周折,攀上翰林。翰林展开信笺,四行秀丽潇洒的诗句呈现眼前:“翻山渡水之名郡,竹杖草屐谒学尊,途见白云生岭上,沾衣晨露浸饥身。”刘老阅后十分欣喜,随即与毛、萧交流,走时,还递给一个包着四十枚铜元的红包。毛、萧立马赶回路边那小食摊买饭菜填饱肚子赶路。

  这正是:

  辘辘饥肠,更难消受凉茶水;空空白手,轻易赢来淡饭钱。

  吴老接腔说,“游学”本是旧社会某些潦倒落魄的文人靠代笔行文,送对联等糊口,实际是变相的行乞。但毛泽东、萧子升利用这种旧形式,加入新内容,用它来寻师求学,了解社会和考验自己战胜困难,培养独立生存的能力,这一招是成功的。

  接着,吴老又以一联概括他的解说:

  游学拜师,探索康民道路;送联糊口,寻求救国方针。

  康老不无感慨地说,毛主席后来在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特别是在艰难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可谓“九死一生”,可是他走过来了。他一生俭朴、沉稳而乐观。这些与梅山艰苦环境的锻炼和梅山蛮精神是紧密相关的……

  回程车上,大家兴致未减,又共同吟就一联。其吟声回响在毛主席与其同伴曾经游学梅山的路上。

  联曰:

  是蛮子精神,将污浊清除,排山倒海;

  凭梅山义气,把贫穷扶起,救国兴邦。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敏青

编辑:曾维峰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化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