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壮美青春奉献给山区教育事业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贺朝新 黎润英 吴斌 刘光荣 编辑:曾维峰 2015-01-14 15:50:15
—分享—

副标题:——记娄底市优秀班主任、新化十二中优秀教师刘协庭

  新化新闻网讯(特邀记者 贺朝新 黎润英 通讯员吴斌 刘光荣)春蚕吐丝,蜜蜂酿蜜,教师育人,都蕴含着无私奉献,创造出美好的价值。新化十二中教师刘协庭把37年的心血都花在教学上,默默无闻地为学生当好引路人,默默无闻地为学校做贡献,导致右眼失明,还先后资助12个贫困学生。他以出色的教学质量和无私奉献精神,赢得家长和师生的敬重,用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新时代园丁之歌。

  从教37年 当了35年班主任 把学校最差班级教成全县第一

  出生在吉庆山区的刘协庭高中毕业后,就在家乡当教师,热爱教育的他一干就是37年,当了35年班主任,像父母一样教过无数学生。

  班主任是学校里最小的“官”,直接从事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在教学上,刘协庭是位严师,严谨细致;在学生需要帮助时,他又像慈母,无微不至。班上有名学生叫周庸,身患肺病,需要长期吃药治疗,他的家长担心学校没有条件给孩子煎中药、烧开水,准备让孩子停学。刘老师知道这一情况后,就对家长说:“学校就是学生的家,只要父母能做到的事,我一定能做到。”承诺是金,于是他每天三次给这位学生煎中药,每天一瓶开水,按时送到学生手里,坚持了半年。在刘老师关心下,这位学生的病治好了,后来考上了新化一中,高中毕业考取了重点大学。

  学生刘曼的父母都是老实八交的农民,从来没有出过远门,14岁的她连县城都没去过。2000年,她考上湖南司法警官学校,9月份学校开学了,她母亲心急如焚,亲戚中也没有个能帮忙的,女儿要带7000元学费到长沙去,她很不放心。没办法,她只好来找班主任刘协庭,刘老师当时也很忙,但又非常同情,于是就答应了。他向学校领导请了一天假,坐8个小时的汽车赶到长沙,帮刘曼办好入校手续,在安顿好床位和购置生活日用品后,天色已晚,他就在学校吃了个盒饭,又坐上了晚上回新化的火车。

  五年前,新化十二中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办学举步维艰。为了振兴这所学校,2010年,54岁的他服从组织安排,调离心爱的崇山中学,离开温暖的家,到十二中担任初86班班主任兼教语文。这个班有48名学生,入校时语文、数学合格的只有12人,是吉庆镇初一新生中基础最差的班级。通过他半年的努力,在2010年下期镇教学质量检测中,他所教的语文名列全镇第一,班里各科进步很大。2013年,他教的语文在毕业会考中名列全县第一。37年来,他3次荣立三等功,连续4年获得嘉奖;2009年被评为新化县先进教育工作者, 2011年评为娄底市优秀班主任。

  为辅导学生迎考 他放弃治疗眼病 导致右眼失明

  1996年,刘协庭担任崇山中学初50班班主任兼教语文,班上有70人。为撒播文明的种子,他兢兢业业,诲人不倦,而且付出了血的代价。那年4月,他的病毒性角膜炎又复发了,病情非常严重,在县里的医院治疗无效后,不得不转入湖南中医附二医院。住院期间,他想的最多是班上的学生,升学考试又迫在眉睫,当时需要填写70份档案,还要辅导学生迎考,因他不在家,学生就没有主心骨。他越想越多,夜晚就失眠了,住院一周后,他向管床医生肖国士教授请求出院,肖教授说:“如果现在病情没控制,无转机就出院,就会有失明的危险。”他请求了五次,肖教授都没有答应,对他说:“凭良心,凭医德,凭病状,你至少还得住一个月。”没办法,为了学生迎考,他只好当“逃兵”,心想要失明就失明吧。

  5月14日,他没办任何出院手续,就悄悄地从医院里“逃”了出来。在辅导学生进行一个多月的复习,组织完升学考试后,到8月份,他才去附二医院重新检查治疗,医生告诉他已误了诊期,右眼失明了,再也无法挽救。当时,他真的哭了,同行的李裕中老师也为他落了泪。在场的眼科专家肖国士、刘万里两位教授心痛地说:“多么好的一位农村教师啊!你为了什么呀,一点也不关心自己。”就这样,为了一班学生的升学,自己丧失了一只右眼。从此,他只能靠左眼工作,左眼视力在0.3以下,查字典要用放大镜。在繁重的工作中,他从不向领导叫声苦,一缕微光给学生送去了锦锈前程。

  尽管自己并不富裕 却无私帮助12名贫困学生

  刘协庭深知,农村要脱贫致富,就必须提高人的素质,让山里孩子多读书学艺。为此,并不富裕的他向贫困学生伸出了援助之手。

  1988年,当时他还是民办教师,月工资才27元,班上学生李华(化名)的父亲因病去世,她哥哥又与母亲分了家,姐姐远嫁他乡。在读六年级时,学习成绩非常好的李华因交不起32元学费,不得不休学。 刘协庭了解情况后,就来到她家,与她母亲和哥哥商量,最后答应这期学费由他承担,李华才得以重返校园。可有谁知道,当时的刘老师因治病已欠债2000多元,已40多天没吃油了,一个红南瓜吃一个星期。后来李华考上了冷水江师范,毕业后也当了老师,这是刘协庭在最困难的时候帮助的第一个贫困生。

  1993年刘协庭转为公办教师后,生活有所转机,王云(化名)成了他扶助时间最长的第二个贫困生。从高中到大学,7年时间的寒暑假,王云一直在他家里学习和生活,每到开学,他要为他准备生活费,买些新衣服。王云考取大学后,刘协庭就四处给他借学费和生活费。7年时间,在他的关心下,王云终于圆了大学梦,还考上研究生。

  第三个是扶助经费最多的刘平(化名),他父母都是农民,那时他与二弟读大学,三弟读高中,家里每年读书费用在3万元以上,到了第二年,家里实在无法支持他读大学了。刘协庭知道这一情况,上门主动借给他5000元,让刘平读完了大学,在上世纪90年代,这5000元钱可是刘老师的全部家当。

  就这样,刘协庭用爱的春雨,浇绿着一棵棵春苗,他先后资助的12名贫困生都圆了大学梦。‍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贺朝新 黎润英 吴斌 刘光荣

编辑:曾维峰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化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