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朵朵雪花诗中飘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钟立萍 编辑:曾维峰 2014-12-25 12:49:16
—分享—

  雪,高尚而纯洁,是大自然赐予人们在冬天里盛开的特殊“花朵”,“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博得了许多文人墨客的喜爱,因此千百年来,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咏雪名篇诗作。

  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便有“雨雪霏霏”的诗句。其后,咏雪诗接踵而至,恰似“雨雪霏霏”,数不胜数,且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咏雪比较早的诗,要算东晋女诗人谢道韫。一个冬日,太傅谢安召集儿女子侄讲论文义,南京城大雪骤下。安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儿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冰雪聪明的侄女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这一咏雪名句,遂为世人传诵,以至后来夸人有文采,称之“咏絮之才”。

  南朝的吴均《咏雪》诗曰:“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蒙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这首咏雪诗,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细雪初飘到“似花积”的动态过程。“雾转”写出了雪花飘洒的动态美。“花积”展现了雪景的静态美。两个贴切的比喻连用,使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全诗以“相思”作结,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诗仙李白写道:“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堪称淋漓洒脱的泼墨画.成为艺术夸张的典范。白居易的《夜雪》则可谓侧面写雪的传神之作:“已讶裘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从感觉、视觉、听觉的角度。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一场夜雪。风格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咏雪的诗,最为有趣的,要数中唐人张打油的《咏雪》:“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诙谐、幽默、浅显、讥讽,俗中带雅,令人忍俊不禁。明人陆诗伯也有一首打油诗:“大雪洋洋下,柴米都长价。板凳当柴烧,吓得床儿怕。”一副自我解嘲、苦中作乐的潦倒文人形象跃然而生。

  最有气势的,当数宋人张元的《雪》:“ 五丁仗剑决云霓,直取天河下帝畿。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以“玉龙”之“败鳞残甲”形容雪花满天飞舞,想象丰富,豪情万丈。《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有“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毛主席的《念奴娇·昆仑》中有“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都是从张元的咏雪诗衍化而来。

  最有意境的,我觉得应该是元人黄庚的《雪》:片片随风整复斜,飘来老鬓觉添华。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远岸未春飞柳絮,前村破晓压梅花。羔羊金帐应粗俗,自掬冰泉煮石茶。

  还有一首,据说是乾隆皇帝赏雪,自言自语念叨:“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才思敏捷的纪晓岚马上接一妙句“飞入芦花都不见”,一首好诗自此流传开了。

  诗言情、诗言志,但也有一些是纯言景的。诗人在创作时犹如画家写生,手执画笔饱蘸颜料,挥洒自如,尽兴描绘具有美感意义的雪景图。清代著名戏剧家洪升的《雪望》:“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这首写雪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前四句突出了“溪深”“山冻”,紧扣一个“雪”字;后四句具体描绘雪景,以沙鸥与鹭鸶难以辨认,“汀”与“洲”不能区分来映衬大雪覆盖大地的景象,突出“望”之特点。“野桥”两句写几株梅树枝头上都是白梅与积雪,令人分不清哪是白梅哪是雪。形象生动,清新别致,可谓咏雪诗中描写雪景之代表作。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钟立萍

编辑:曾维峰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化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