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元宵,诗的味道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唐象阳 编辑:曾维峰 2014-02-07 15:18:44
—分享—

  在我生活的梅山大地,只有吃过元宵过完了正月十五,才算真正过完了年。团团圆圆的元宵犹如一个句号,点缀在红红火火的正月里。

  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则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当时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是参佛的吉日良辰。僧众云集,点灯敬佛,瞻仰佛舍利。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皇宫和寺庙里“燃灯表佛”。从此,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后来这种佛教礼仪逐渐由宫廷流传到民间,再由中原流传到全国,最后形成了世代相沿的元宵节日。

  在我的记忆中,元宵节这天,梅山大地会以浓厚的地域文化狮龙起舞、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人们挂灯笼、燃放烟花、猜灯谜、赏圆月忙得不亦乐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之中。

  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  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

  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更有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元宵夜“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说的就是元宵节万人空巷,佳人尽兴而来,很多才子吟诗作词的情景。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在《生查子》中描写元宵夜情侣们相会的词句成为千古绝唱。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到:“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至今传唱不息。

  风流才子唐伯虎也留有盛赞元宵灯节脍炙人口的绝妙诗句:“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笙星歌赛社神;不展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所有传统节日中,都称“过节”,唯有元宵节独称为“闹”。一个“闹”字,便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人们的喜悦心情和美好祝福。

  正月十五闹元宵。我的父老乡亲,我的他乡游子,“闹元宵”,闹的是一份心情,闹的是一份喜悦,闹的是一份精神,闹的是一份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向往,闹的也是对他乡游子的思念和祝福。人们尽情地闹,就想闹出一个安居乐业,就想闹出一个游子团圆,就想闹出一个和谐富裕的好光景,就想闹出一个万事如意,梦想成真……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唐象阳

编辑:曾维峰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化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