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化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2012年)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曾维峰 2013-12-26 14:07:16
时刻新闻
—分享—

蚩尤故里 天下梅山

——新化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新化地处湘中偏西,跨资水中游两岸,北临安化,南邻新邵,东与冷水江、涟源接壤,西与溆浦、隆回交界。全县国土总面积3642平方公里,占娄底总面积的45%、湖南总面积2%左右,辖30个乡(镇、场、办、开发区)、1142个行政村,总人口142万。改革开放以来,新化相继获得全国武术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中国山歌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等殊荣。

  新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9000年前,县域即有人定居。周朝时属荆州,春秋时属楚国,秦时属长沙郡,汉时属长沙王国。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正式建县,迄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境内梅山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民风淳而不佻、俭而不侈,好礼尚义、贵信重诺。独特的文化滋养了勇往直前、敢于任事的梅山人,孕育了大批以天下为己任、为苍生谋福祉的梅山俊彦,湘学复兴大师邓显鹤、中国舆地学奠基人邹汉勋、民主革命先驱陈天华、辛亥革命元老谭人凤、著名教育家成仿吾、爱国名将方鼎英、华夏名将陈正湘、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由于梅山文化在县域具有鲜明特色的深远影响,在中国第四届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新化获得“中国蚩尤故里文化之乡”、“中国梅山文化学术之乡”称号。

  新化山川秀美,风光旖旎。典型的山丘盆地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滋生出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被乾隆皇帝誉为“十里屏开独标清胜,熊山鼎峙半吐精华”,是史籍中的黄帝临幸地,也是有据可考的蚩尤故里;梅山龙宫规模宏大,别具洞天,堪称“世界溶洞极品”;油溪河漂流蜿蜒曲折,激情浪漫,号称“江南峡谷第一漂”;紫鹊界梯田气势磅礴,线条流畅,是农耕文化的杰出代表;奉家桃花源古迹犹存,令人神往,恍如穿越时空的历史再现。目前,我县已建成国家AAAA级景区2个(紫鹊界梯田和梅山龙宫),成功申报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1处(紫鹊界梯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件(新化山歌和梅山傩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件(梅山武术),资江北塔、罗盛教纪念馆、杨氏宗祠、维山古墓壁画等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范围。2009年以来,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旅游先进县、全省旅游十佳县、全省旅游强县、世界遗产与风景名胜地区保护管理先进单位。2013年5月,在湖南省第一轮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评选中,我县以文化旅游产业组第一名的身份,被确定为湖南省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县。

  新化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素有“江南煤海”和“有色金属之乡”的美称,其中煤储量3.25亿吨,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石墨储量达200万吨,是湖南两大石墨矿藏带之一。锑、钛、金、硅、铁、钨、瓷土、石灰岩、玄武岩等矿产储量丰富,极富开发价值。县内水电资源得天独厚,可开发的水能达6.6万千瓦。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重点楠竹基地县和全国退耕还林示范试点县,天麻、银杏、杜仲等800多种中药材和金钱豹、白面狸、娃娃鱼等珍稀野生动物在县内广有分布。域内交通便捷,境内有资江航道92公里,湘黔铁路和即将通车的沪昆高速铁路均在我县设立客运站。娄新高速公路已经通车,新溆、湄琅、龙武三条高速公路有序推进,建成后各乡镇均可实现半小时内上高速的目标。上述交通设施,加上即将开工的新化机场、新冷城际快速公路,构建了集铁路、公路、水路、机场于一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

  新化崇文尚武,厚德重义。在恶劣环境的砥砺中,梅山先民崇尚血性和自由,不畏强权,尚武好义,吃苦耐劳,敢为人先。近代以来,新化人民将家乡发展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巨大的自我牺牲谱写了慷慨激昂的爱国乐章。民主革命时期,我县早期同盟会会员达到39个,是中国同盟会会员荟萃之乡。县域留存有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抗日英烈陵园、万人坑等众多爱国文化教育基地。解放后,新化人民以大局为重,积极支持行政区划调整和柘溪水电站建设。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县域形成了水淹库区、高寒山区、石灰岩干旱区“三大贫困带”,自我发展的能力受到极大削弱。2012年,新化仍有贫困人口75万人、库区移民人口23.36万人,是全省最大的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全国最大的移民后扶县。同时,新化也是革命老区县、比照国家中西部开发政策县、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试点县。

  2012年,我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理性应对严峻发展形势,科学调优县域发展思路,牢牢把握做好经济工作的主动权,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各项经济任务,取得了新世纪以来经济工作的最好成绩,成功实现了三个“同步”。一是经济总量和人均均量同步提升。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9.53亿元、增长12%,财政总收入10.21亿元、增长23.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76亿元、增长37.7%,四年不到就实现了三个总量的倍增。人均GDP跨越万元大关、达到1.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42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8万元,分别增长23%、22.6%、13.7%,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乡差别大幅缩小。全年12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有9项跻身全市前两位,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收入、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等3项排名全市第一,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等6项排名全市第二,显示出加速赶超的强劲态势。二是运行质量和经济结构同步优化。“工业短腿”有效拉长。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35.1亿元、增长17.5%,二次产业占比提升2.4个百分点、达到33.9%。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粮食总产稳定增长,成功流转土地15.4万亩,2.36万户农户“洗脚上田”;规模以上养殖场达14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增至281家,带动农户8.1万户。城镇化率快速提升。2012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25.1%,较前一年飙升2.8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来势喜人。新增一家国家4A级景区,旅游接待360万人次,综合收入突破20亿元,分别增长27%、29%,商贸物流、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文化产业等持续发展壮大。三是基础设施和人民生活同步改善。坚持握紧拳头抓重点项目、集中力量办民生大事,全力以赴稳增长、促和谐,惠民生、保稳定。基础设施加快改善。交通迎来“高速时代”,资江三桥动工兴建;供电瓶颈基本突破,新完成农网改造、升级229个村;水利惠民力度加大,投入1.6亿元兴建水利工程1.41万处,启动了57座小二型水库的治理,完成了47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5处,新增6.08万人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群众创业致富成本明显降低。民生项目顺利推进。城东防洪堤二期、北塔区综合改造、县体育文化中心、城区安全供水、安置区建设等重大项目按计划推进;高效完成新化县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及项目库,进入产业扶贫新时代;新建合格学校51所、幼儿园38所,城区大班额化解取得实质性进展;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加快推进,新建4所乡镇卫生院并争取到10家乡镇卫生院达标建设项目;文化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幸福新化渐成共识。城乡环境整洁及建设成效显著,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城乡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好转;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圆满完成,移民后扶工作成果丰硕,移民避险解困深入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群众的幸福感、归属感显著增长。

  2013年,我们全面贯彻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强力推进工业转型,着力优化要素保障,进一步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加快产业承接步伐,克服了消费拉动难度大、工业运行压力大、财政税收滑坡大、物价上涨幅度大等因素影响,县域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70亿元,增长11.5%(预计数,下同)。完成财政总收入11.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7亿元,增长12%和22%。实现固定资产投资90亿元,增长33.8%;规模工业增加值41亿元,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亿元,增长14%;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192亿元、83亿元,分别增长18%和20%。

  在下阶段的工作中,我们将以“转作风、解难题、抓关键、见实效”专项活动为抓手,始终高扬“快中求好、加速赶超”的主基调,以“四化两型为引领,以扩大内需为基点,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持续推进“基础先行、城建领跑、产业助推、协调发展”战略,突出抓好娄底市“六个四年行动计划”,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扩大增量中调整结构,在加快发展中转变方式,自我加压,艰苦奋斗,力争成为区域新型城镇化的领跑者、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先行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曾维峰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化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