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理性看待“网络监督”

来源:娄底新闻网 作者:王万超 编辑:曾维峰 2013-09-25 10:49:52
时刻新闻
—分享—

  一直以来,我们对于“网络监督”这个话题的讨论就没有停过,支持的,反对的,各有千秋。个人以为,“网络监督”需要“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有时候,网络监督反映的是真实的事件,促进问题的化解,凝聚正能量,能赢得公众的叫好与支持;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那些造谣生事、扰乱秩序的网络谣言。对网络谣言要加以防范和打击。对此,我谈谈个人观点。

  “网络监督”已成为“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重要举措。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主要内容就是“为民务实清廉”。这需要我们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站在群众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干事情。怎样才能让党委政府听到基层最广泛的声音呢?毫无疑问,“网络”就是最好的“民声快车道”。我们也经常看到国家领导人通过网络与广大网友交流,听取最基层老百姓的心声,并对老百姓最关心、最期盼、最关系切身利益的问题做出满意答复,这就是网络问政的优越性,它架起了党群“连心桥”。随着3G网络的普及,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网络监督”呈现了几个特点:一是便捷快速高效的特点。网友的数量与日俱增,一条小小的微博瞬间就能传遍各个角落,造成影响不言而喻。所以,“网络监督”能在第一时间向政府反馈广大网友的意见和建议,听到最真实的声音,能给政府正确决策提供参考。二是人民群众参与政府决策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在网上我们也经常会看到,很多网友特别关注政府工作,通过写信、发邮件、网络留言等各种方式来表达个人的见解,出谋划策。做得好的,他们广泛支持;他们认为不好的,就会提出批评意见。三是网络问政有利于打造高效、廉洁、务实、为民的服务型政府。在信息时代,各级党委政府有责任有义务推行政务公开,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中央提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但其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体现在“为民务实清廉”这一核心任务上。因此,“网络监督”是一把悬在党员干部头上的“利剑”,不作为、消极怠工等恶劣行径只会受到群众的批判与指责,从而有利于推进服务性政府建设的不断深入。

  “网络监督”不应“泥沙俱下”,还需去伪存真、理性看待。近年来,网络监督成为公众反腐倡廉、监督政府的有效形式。通过网络爆料而“落马”高官、政府不作为等事情不在少数,正好说明了“网络监督”是监督政府、反腐倡廉的重要手段。但“网络监督”同样也存在诸多不足。造谣生事、扰乱公共秩序等事件鲜有发生。“局长日记”、“艾滋女”事件——一个个沸沸扬扬的网络“热点”不断引发争议:这到底是“网络监督”还是“网络暴力”?到底是“网络民意”还是“网络炒作”?“网络自由”的底线在哪里?先不说现实当中是怎么样的,就前些天,我在无聊之余,看了一部电影。故事情节不是很精彩,却是发人深省。片中的女主人公本是上市公司老总秘书,因得癌症情绪低落,在公交上没有给老人让座且言语有所冲突而被记者拍到。不可否认,这个时候,女主人公的做法却是没有做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记者为了争取自身最大利益,没有对女主人公情况进行核实、了解,就把所拍视频在网上大力炒作,原本安分、文静的女孩一下推向风口浪尖,遭受了公司同事藐视、陌生人鄙视的眼光,最终在网络的谩骂声中默然走过了自己最后的人生,可悲可叹。现实中的“艾滋女”事件,更是利用虚假信息,欺诈勒索,走向违法犯罪的不归之路。所以说,“网络监督”是好事,但不能“泥沙俱下”,要去伪存真,要积极倡导网民发表最真实、最公平正义的言论,还事件真相。每个网友都需要理智对待各种网络信息,提高媒介素养和公众素养,理性发言,理性对待恶意侵权等事件,营造和谐、文明、绿色、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

来源:娄底新闻网

作者:王万超

编辑:曾维峰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化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