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千年山水迎客来
亿万年久远的沧桑,丰腴了新化这片神奇的土地。
浓郁鲜明的地域特色,构筑了一个又一个壮美的自然景观。
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给这块神奇的土地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成就了一幅灵秀典雅的山水画卷。
新化的旅游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一朝出闺天下闻”,只走了短短的几年时间。追寻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脚步,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我县旅游产业从无到有,由小渐大,每一次前进,都蕴含了县委、县政府决策层的匠心;每一次前进,都是全县人民发展观念的又一次嬗变。在这篇嬗变的乐章中,旅游这个“阳光产业”崛起的步伐正变得越来越铿锵有力!
“明确发展思路,举全县之力,强力实施‘旅游活县’战略,把旅游业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培育,这是我县旅游业能够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县旅游局局长陈光辉一语道出了近几年我县旅游快速发展的“天机”。
如今,神奇的山水洞田,古老的梅山风情,逐渐被掀开她神秘的面纱,以纯朴、优美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千年古城沐曙光
千年新化,神奇山水。这里有“世界溶洞极品”梅山龙宫、“梯田王国”紫鹊界梯田、“三湘明珠”大熊山森林公园、“江南峡谷第一漂”油溪河漂流、“湘中千岛湖”苏溪湖、“洞天福地”奉家桃花源、“宗教圣地”古台山……据统计,全县共有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址遗迹近130余处旅游景点,上等资源72处,其中五级资源1处、四级资源3处、三级资源5处。可以说,每一处山水都有她独特的自然美质,每一处景点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资源,集中着古老梅山亘古以来的自然美、形态美和文化美!
然而,由于交通条件的制约、景区建设和旅游配套设施的相对滞后,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新化旅游业,在逐年升温的国内旅游市场上很长一段时间却依然不温不火。
2002年10月,在新化县第九次党代会和2003年召开的第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旅游兴县”的重要战略,拉开了“开放的新化,激活旅游”的序幕。
2005年,县委、县政府对新化发展战略又做了进一步的调整与布局,将“旅游兴县”更替为“旅游活县”——一字之改,更为准确地把握了新化旅游的实质,更显示出县委、政府决策层的客观和务实。
在建设开发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决策层清楚地认识到: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是发挥本县比较优势,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全县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现实选择,是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全县开放开发步伐的重要途径,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要求全县各级党委政府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在发展旅游业的主旋律中,形成“管理围绕旅游服务、交通围绕旅游先行、农业围绕旅游调整、商业围绕旅游搞活、城市围绕旅游建设”的态势,激发社会各界重旅游、办旅游、兴旅游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旅游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为了推动全县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县委、县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新化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成立了专门的旅游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投入了大量运作资金。《决定》指出:“旅游活县”既是发展战略,也是“惠农”战略,全县上下要把发展旅游产业与促进县域经济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全县经济发展新的支柱产业。
同时,针对旅游产业发展态势和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编制出台了《“十一五”期间全县旅游业发展整体思路》,明确了全县旅游开发的整体思路:即舞活一个龙头,突出二个重点,培育三条线路,建立四套体系,落实五条措施,紧扣六大要素。要求各旅游相关部门和相关乡镇要跳出“新化小旅游”圈子,以观念更新作为旅游发展的导向,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观,走出一条既切合新化实情又符合市场规律的新路子,努力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转变。
为了增强全县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实现旅游活县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县委、县政府还把旅游业发展指标列入相关部门目标管理考核,并根据实际情况,逐年增加考核乡镇和单位,增加考核内容和分值。
县委、县政府加
来源:今日新化
作者:吴刚 袁晓晖
编辑:曾维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