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化历史名人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编辑:曾维峰 2011-12-21 11:04:35
—分享—

·民主革命宣传家陈天华

  字星台,又字过庭,县知方团下乐村(今荣华乡小村)人,清光绪元年(1875)生,1903年留学日本,曾参加拒俄义勇队、军国民教育会,反对俄国不撤走入侵我东北之军队。常与同学讨论民主、自由政治学说,著《猛回头》、《警世钟》等书,唤醒国人拯救中华,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啮指作血书,沉痛记述亡国惨祸,邮寄内地,读者无不堕泪。1904年参加华兴会,长沙起义事泄失败,复逃亡日本。1905年在日本与孙中山、黄兴等人创建中国同盟会,为同盟会章程起草人。是年冬,因反对日本政府颁布中国留学生取缔规则,愤然留下绝命书万余言,在日本大森湾投海自尽。由苏鹏扶其棺柩回湘,公祭后安葬岳麓山。

  ·辛亥革命元老谭人凤

  辛亥革命元老谭人凤 字石屏,县永靖团福田村(今属隆回县)人。清咸丰十年(1860)生。多次应试不第,为村义学塾师。秉性刚直,路见不平,必拔刀相助。年青时参加会党并联络各地会党成员,秘密进行反清活动,被推为洪门首领。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并参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的思想大论战,斥梁为小人。此后,同盟会组织的多次反清武装起义,谭“无役不从”。清宣统三年,赴香港谋划广州新军之役不果。旋召集各省同盟会会员会议,图谋长江革命。是年七月,成立中部同盟会,谭人凤被推为总务会议长。极力推动各革命组织的联合,促进武昌起义成功。随即参与湖北军政府的筹建,促湘援鄂;在南北各省代表会议上,被推为临时议长。南北战时,任武昌防御使兼北面招讨使,立誓与武昌共存亡,固守危城武昌,巩固了革命成果,为革命继续发展赢得了时间。民国成立,任粤汉铁路督办、长江巡阅使。“二次革命”时坚决反袁,在湖南策动反袁独立。民国九年(1920)病逝上海。孙中山为其治丧,北京政府总统徐世昌题其遗像“青霞奇御”。著有《谭人凤集》。

  ·华夏名将陈正湘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人民解放军名将、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陈正湘 县圳上镇人,清宣统三年(1911)十月出生。 陈正湘幼时家贫,民国15年(1926)入唐生智部当兵,参加北伐,后入滇军朱培德部。民国19年驻江西大余,联合士兵击毙作恶多端的连长后起义,参加陈毅部红二十二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红三十五师,红一军团一师、五师、少共国际师任连长、营长、团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战役。战斗中英勇无畏,获中央军委三等红星奖章。抗日战起,陈正湘任八路军――师副团长,参与了平型关反击日寇之战。旋调任晋察冀军区团长,率部在山西、河北等地开展抗日游击战。193911月,在涞源县雁宿崖、黄土岭与日军激战,指挥炮兵击毙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长阿部规秀。朝日新闻发表标题为《名将之花凋落在太行山上》的新闻。后任第一支队司令员,第四、第十一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晋军区副司令员。晋察冀第四纵队司令员,第二纵队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

  1993年病逝北京,骨灰运回圳上镇安葬。并建亭纪念,命名为“将军亭”。

  爱国名将方鼎英

  号伯雄,县时雍团富溪村(今圳上镇方家村)人,清光绪十四年(1888)生。十四岁赴日本求学,入振武学堂、陆军士官学校习军事。在日期间,先后加入反清爱国组织求知社、文学社,后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任保定军校教官。辛亥革命时,参

  加保卫汉阳之战,民国6年(1917),再次赴日本攻修炮兵专业。民国12年,孙中山命湘军组织讨贼军讨伐湘督赵恒惕,方鼎英代理军长,在湘江西岸与敌军激战三十余日,终于挽回危局。旋又奉孙中山命,平陈炯明叛乱,解广州之危。民国14年起,先后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部中将部长、教育长、代校长等职,危难时,掩护共产党人离校,保护了革命力量。民国16年秋,历任暂编第十三军军长、四十六军军长、第一集团军第三军团总指挥,西征军第一路总指挥等军事要职后,深感内战频仍,民无宁日,乃离开军队幽居上海。抗日时期,力主抗日,曾出任第九战区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抗战胜利后,联合国民党革命派人士从事反内战活动,赞成湖南程潜陈明仁和平起义。解放后,曾出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参事室主任、司法厅长,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等职。1976年病逝长沙。

  ·革命家、教育家成仿吾

  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无产阶级教育家、社会科学家成仿吾,县知方团(今琅塘镇澧溪)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生。成仿吾幼时去日本读书,后入东京都帝国大学攻枪炮专业,熟谙日、英、德、法等多种语言。“五 四”运动后,曾参与组织并主持创造社,发表大量革命文学论文,成为国内有影响的革命文学家。民国17年(1928)去巴黎,参加中国共产党,负责巴黎――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编辑:曾维峰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化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