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鹊界位于湖南省新化县,属于雪峰山中部的奉家山体系,最高峰海拔
紫鹊界梯田起于秦汉修建,形成、发展于宋明,苗、瑶民族是紫鹊界梯田的始创者,多民族数十代人的不懈劳作,人造天成,最终造就了这一撼人心魄的人类文明,连同他们在艰苦劳动中创造的梅山文化,留给了这里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同时,据考证新化大熊山还是蚩尤故里,给紫鹊界添加了另一面神秘。紫鹊界梯田最大特点是有纯自然灌溉系统。新化有言说,“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有收。”它是湖南万年稻作文化的标志性遗存,是人与自然的巧妙杰作。
放眼望去,找不到一口塘,一处堰。紫鹊界梯田的形成,发源于人,得益于水。这里的地下水,属于基岩裂隙孔隙水类型,哪里有基岩裂隙,水就从哪里冒出来,而且越是山高,水越多,永不枯竭。真是“高山有好水”。
由于有了这样的自然条件,紫鹊界梯田便有了天然的灌溉系统。智慧的先民,充分利用这一天然条件,历经千年打造出万顷良田。
从古至今,人们只需在田间的任一处挖一个缺口,或安一段竹筒、一条木枧,水便从上往下,从这一丘流到那一丘。梯田之上,那简直是竹子的海洋,山风拂过,碧浪万顷,飘逸醉人。还有其他林木分层或混杂,茂密丛生。覆盖率极高的植被,涵养水源源不断。
自然,这里更是一个天然氧吧。在山下面积较大的稻田,勤劳的山民,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扶犁耙,吆喝着赶水牛耕作。山泉汩汩地流淌,发出咚咚的响声。山泉四处喷发,给这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无论海拔有多高,也无论是凼、是坳、是湾、是冲、是垴,只要有泉,山民们便在那里修建起一座座干栏式板屋,用竹枧把泉水引到屋里,不花一分钱便使用上了真正的“自来水”。
站在紫鹊界的任一个地方,随便往哪个方向张望,“人家迤逦见板屋,火耕硗确多畲田”。由于生态完好,很多珍惜鸟类辉映在青山绿水间,构成活生生的山水巨画。
遍寻山民家,会看到屋里屋外悬挂满腊肉和熏肉。山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但他们还保留着原始的灶台,那样他们才能吃上可口的熏肉。
梯田大多有
秧苗插入田中开始分蘖时,便进行中耕除草施肥、为保证肥效,提高地温,此时田中只留薄薄的一层水,多余的水则从毛细血管般的小毛圳排出,抽穗扬花需要大量水分时,再将水放进来。
收割季节,又将水放干,以便人在干地上作业。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用水、管水的流程,确保紫鹊界梯田旱涝保收。
紫鹊界瑶人冲梯田,从前有瑶人聚居。瑶人冲两条山脊一个凼,形成一个“凹”字,西端山梁从山底一直延伸到山顶,多达200余级,似一座铁塔,这里抒写着瑶人开凿梯田的丰功伟绩。
据文物专家考查,在紫鹊界上找到了一千年前瑶人留下的瑶人凼、瑶人峒、瑶人屋场、瑶人石板街等历史遗址。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作者:贺元甲 编辑:曾维峰